中国近代建筑史教育特点刍议

来源 :2018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近代(1903-1949)中国各高等院校建筑系的建筑史教育进行研究,总结分析了不同院校在不同的建筑教育模式下建筑史教育的特点:美术院校偏重艺术风格;工科院校则有着强调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培养,对现代建筑给以强烈关注,以及工学背景下重实用三种不同倾向.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探讨了当代石油工业的范畴,明确了研究对象;其次阐述了几座代表性石油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和研究进展;再次,在史料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1961年发现的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为典例,梳理了石油工业遗产的物质构成;最后,总结了石油工业遗产在保护利用中遇到的挑战,并提出“整体性”原则下关于保护再利用的策略构思.
在梳理内三关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分析相应的遗产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基于系统论的研究理论,运用资源系统化与空间层次化的组织方式,结合科学、经济、文化、景观等多种主题,建构了重在保护资源内在联系而非简单的资源汇总和孤立的遗产点保护的内三关长城遗产资源保护性开发思路与策略.
在我国的吉林、辽宁两省分布着百余座高句丽时期的古城遗址.这些古城址经历了近两千年中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承载着七百余年高句丽文明的物质载体逐渐淡出现代人的视野.为了更好地保护高句丽时期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本文从高句丽现存古城遗址保护的法规性文件编制的角度,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对高句丽遗址保护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分析了直接指导遗址保护的保护规划编制质量不高、实施性差的根本原因,重点阐述了解决高句丽古城址保护
特色小镇的建设以发展地方特色为基本要求,是城镇展示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效手段.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也是城镇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文章总结了当前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特点,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探究了特色小镇与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最后以芦山县茶马古镇飞仙关镇为例,通过梳理飞仙关镇历史人文资源,分析小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审视城镇发展存在现实问题,以茶马古道文化为核心,从飞仙关特色文化挖掘与培
保护与修复一直是国际对文物古迹保护发展历程的两种态度.中国历史悠久,建筑遗产众多,如何制定科学的保护与修复的方法,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具有一般价值的建筑文物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再利用,都尤为重要.本文旨在研究后者,以沈阳近代建筑遗产为例,探索具有一般价值的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方法.
本论文通过对《民用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设计初步——参考图集》这两套教学参考书的分析,试图揭示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内建筑教育从基础课程到高年级设计课程的知识构成.此外,参照清华建筑系同时期的教案和学生作业,本文梳理了其教学体系和方法中来自布扎构图传统和现代空间教育理念的双重影响.
在张謇主导的近代南通城市建设的中后期,本土建筑师孙支厦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他的专用建筑师.孙支厦设计了大量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奠定了其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围绕由土木工程师转行建筑师的代表人物孙支厦展开探讨:具体介绍了目前国内孙支厦研究的概况;梳理了孙支厦成长为建筑师的道路;明确了孙支厦的历史地位;探讨了孙支厦的建筑创作上的特点.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使国内对孙支厦代表
本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回顾了阿尔多·罗西的城市理论在过去的三十年内如何被引入中国并得以传播.根据引介人的意图及具体的社会语境,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尽管有些引介人只是做了字面上的阐述,有些人(如王澍)则推进并且甚至在一个截然有别于欧洲城市的语境中复活了罗西的理论.通过归类并评价已有的文献,本文将呈现这本书在中国的诠释及误读.
本文从建筑史、人物史相结合的角度,梳理了柳士英先生的人物生平与创作实践项目之间的联系,涵盖其早期在上海、杭州、安徽落地的建筑作品;中期在长沙,主要是抗战胜利后,湖南大学的修复与重建项目;以及晚期在武汉的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参与的校区总体规划与校舍建筑设计.探寻在当时中西文化碰撞的殖民统治阶段、新旧设计思想交替演变的近代社会阶段,以及后来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期的现代缓冲阶段,作为中国近现代建
回溯历史,追寻先贤足迹,本文对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在重庆的相关活动进行系统地梳理:前期梁刘二人的西南考察,开启了重庆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篇章;学社解散后留渝社员秉承精神,坚持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大力推动了重庆建筑事业的发展;其后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所重庆分所成立,承续了学社的前期研究,硕果累累,极大地提高了重庆地区的建筑学术研究水平.往事历历,无一不彰显了其对重庆建筑界、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性、开创性的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