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典型多级分汊河道形成演变过程分析

来源 :第七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1983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级分汉河型存在于河道人海口和入湖口地区,该河型属于分汉河型的范畴,目前国内外对其的形成演变规律缺乏认识。本文分别以长江口河段和赣江扬子洲河段为例,通过收集和整理长江口入海河段和赣江入湖口河段的历史地形资料,详细分析了两类典型分汉河型的形成演变过程,最后对两类多级分汊河型的形成演变规律进行了总结。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三门峡水库滞洪排沙运用期6个时段实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水库库区冲淤变化规律,探讨运用水位对库区冲淤的作用,分析库区淤积物粒径级配及干容重变化。为在新的环境条
会议
世业洲汊道近百年来一直维持相对稳定的河道形态,右汊为主汊,左汊为支汊。近几十年来,由于上游河道河势变化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业洲右汊开始衰退;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流区至
采用长江干流河道屏山、寸滩、宜昌、沙市、监利、汉口、大通等控制站1950~2005年实测水沙资料,运用频率分析、时段分析、滑动平均、回归分析、模比系数比较、相关分析、累积曲
会议
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涉及潼关高程、渭河下游防洪、三河汇流区河床演变等问题,社会环境影响重大。改道线路入黄口依托牛毛湾工程,人流角与干流河槽流路夹角较大,再加上黄河本身游
规划中的苏州、南通段500 kV过江通道工程是我国首个在江中立塔的过江通道工程。该工程位于徐六泾节点段,工程所在河段历史上河势变化较大,近年来随着整治工程的实施和完善,河势
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发生了非协调性的变化,造成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严重淤积萎缩,过洪能力大大减少,从而形成了“小水大灾”效应。河道的萎缩主要表现在横断面形态的
会议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改变了进入下游河道的洪水过程,特别是经过2002年以来的每年黄河调水调沙方式的运用。黄河下游河道的排洪输沙得到加强。但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和河床的
会议
在小浪底水库水沙调节运用条件下,清水冲刷期可以防止滩地坍塌、河槽展宽,有利于冲刷向纵深方向发展,随着河道的来水来沙条件沿程不断调整,形成了不同的河槽形态。由于黄河下游河
会议
她出生在江苏南京一户普通家庭。到了两岁时,许多同龄孩子都能跑能跳的了,可她仍旧不会走路。虽然三岁时走路还磕磕绊绊,吃饭也要人喂,但母亲觉得,只要孩子健康就好!后来,她
每到春天,北方就会传来沙尘暴的消息.虽然沙海有它独特的魅力,可以作为旅游观光的一景,但沙漠对于生命来说依然是“死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