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传统纠纷调解机制对构建和谐农村的意义

来源 :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y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传统纠纷调解制度在维护或恢复和谐的人际、家际、族际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传统纠纷调解机制具有息事宁人、推行道德教化的重要功能。因此,在农村纠纷调解过程中,传统的影响仍然是深刻的。在我国当前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既要充分发扬我们悠久的纠纷调解传统,充分发挥调解制度的优势,又要认真借鉴西方国家正方兴未艾的“ADR”运动的经验,努力完善我国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农村的人民调解制度,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等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发展,科学家们越来越深刻地注意到情绪在人类自身发展和相互协调作用的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大量相关的神经生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表明,在不同的诱发情绪状态下,由于大脑对人类思维、认知和情感的综合控制以及各情绪在大脑中产生的神经机制不同,人类机体在表达这些情绪的时候就会各不相同,外化的表现包括行为、表情、语言等,内化则表现在人的感受和各
当要求人们在知道结果之后去回忆以前的判断,人们的回忆会有接近反馈答案的倾向。这种现象就被称作为事后诸葛效应或后见之明。事后诸葛效应的研究范式有两类,一类是假定型设计,即被试知道结果,却假定自己不知道;另一类为回忆型设计,即被试在事件发生后回忆自己先前的判断。本文章对事后诸葛效应的研究范式、研究结果和理论进行综述。
在认知心理学界,有关选择性注意发生早晚的争论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直到1994年,Layie和Tsal以注意资源为基础建立模型,提出了知觉负载或注意负载理论(perceptual load or attentioanl load),从一个不同的角度上调和了早期选择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的争论。他们认为(a)视知觉的加工能力有限,并且(b)只要还可获得足够的注意资源,对与任务无关的刺激的知觉就会进行。根据
本文提出了对基本情绪和高级社会情绪的概念的界定和区分,回顾了近年来对高级社会情绪的神经基础的一些研究进展,总结了针对不同的社会情绪所使用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以及激活的相应脑区,指出了现有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中存在的局限,并进一步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对“李约瑟难题”的真正内涵从以下三个问题论述:1)造成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科学超越的因素;2)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的因素;3)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的因素。从后现代主义来看,“李约瑟难题”恰恰建立于历史发展有其普遍规律这一现代主义观点之上。解构现代主义,“李约瑟难题”成了历史的偶然,是中西科学文化交融中的特定现象。
以自我态度看世界就是以人为中心看世界。到目前为止所有版本的哲学都属于“自我哲学”。物质运动与生命运动始终按着固有规律运动发展着,从来不会顾及人的需要,不以人的意志而变化。当人迟迟来到这个世界上,应当承认后来者位置,尊重原有世界的规律性,摆正位置后再看世界,这就是“超自我哲学”。我们在看生命世界时,以自身解剖结构为视角,完全陷入了以人为中心的自我生命观,对这个严重错误至今不认识。这不仅影响到生物学和
本文分析了怀特海创立过程哲学的过程,及后人对其传承,对过程哲学在我国的发展作了简要阐述,过程哲学在指导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的作用体现在:认清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宣传过程哲学中的生态观念;确定我国的发展目标。
建设性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借鉴吸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主张而形成的具有建设性维度的一股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玛约丽·苏哈克的过程女性主义、查伦·斯普瑞特奈克的生态后现代主义的女性主义以及理安-艾斯勒和凯瑟琳·凯勒的理想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等都是建设性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杰出代表。探寻建设性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渊源,阐释其理论观点,辩证合理地对其进行评价,对丰富我国女性主义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的女性解放和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世界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自然资源的日渐短缺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是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直接背景。人类经过探索,终于找到一条“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把后代人纳入到现代人的思维空间,把全球状态溶入到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理念,这从实在的意义上为我们设立了一种未来的时空发展理念,为我们提供了
首先文章介绍了刑事司法在建设当代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及现行报应性刑事司法模式的不足与引入修复性司法的必要性。其次重点讲述了以传统文化推进我国修复性司法的建立。修复性司法以关系修复为目的,以追求社会和谐为宗旨,这恰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在传统文化中推崇以和为贵的传统、“仁”的思想及中庸的处世观念和“无讼”、“慎刑”的传统理念,且深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广泛影响,为我国构建修复性司法提供了丰富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