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美术的历史传统及其美学特色刍议

来源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浙江省文史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三角区域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积淀精深厚重,美术财富丰赡而极具多样性。不妨将长三角诗性文化美术历史传统的美学特色用五个字来概括,就是:雅,润,清,秀,柔。总体上说,追求诗意栖居突出文化和品位的长三角美术历史传统凸显一种有所侧重的中和之美,即雅俗互动而重雅,润枯相调而重润,清浑相映而重清,秀拙相生而重秀,刚柔相济而重柔的中国特色古典式和谐。这一历史传统的现实意义之一,是它可以从一个方面为解决新时代新形势下坚定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新发展问题,提供一种古典人文精神资料。
其他文献
明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的文学成就尤为突出,大家名家如繁星丽天,灿烂夺目,各种文学流派与主张层出不穷,异常活跃,往往引领潮流,开风气之先。本文在对明清以来长三角的文学流派作简要回顾基础上,对在长三角一体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挖掘和运用长三角地区的文学资源,推动长三角地区文学的繁荣和文学流派的产生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于版本学的起源,过往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为西汉说,一为南宋说。本文作者则认为,版本学的主要特征与功用是鉴定版本。版本学只有在基于两个前提之下才会产生:一是人们认识到书籍具有文物价值;二是出现伪造版本牟利,遂有鉴定版本之需求。在根据有关文献并结合客观实例作了较为充分叙述与分析之后,本文得出版本学起源于明代中后期苏州地区的结论。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提出的关于书籍文物观、明抄本勃兴与仿宋刻本诞生的原因、对
文化之邦、书画盛行的华夏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之地,历代文人、书画大家、名家辈出。他们均能以“文以载道”的学术风规、艺术风格、美学风范而从事着他们对源远流长而精宰的中国书画艺术作着传统的追溯,写着传承的要妙,当着传薪的创造。“南北合宗”是程十发先生的主要美学思想之一。这是大师之品质与修养所为,更是当代画艺发展所需要。程十发大师站在中国美术史的高峰上,于近现代大师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
浙皖毗邻,自古以来,双方在经济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化上也是“剪不断,理还乱”,关系至为密切。明代万历以后,长三角地区丝织业、商业兴旺发达,涌现出一批大小城镇,“少者数千家,大者万家”。相应地出现一个新的市民阶层。他们的物质生活比较优越,在文化生活上也有一些新的需求,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市民文学遂应运而生。在明代中后期与清代前期,浙江出版人与安徽黄山地区的版刻工人合作,出版了大批插图本图书,在市场
本文就宋室南迁至清末民初长三角国画艺术的发展成就作了概括地总结,指出其具有推陈出新、生生不息、流派纷呈、高潮迭起的发展特色,反映时代,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国画艺术之高原,且拥有赵孟頫、董其昌、吴昌硕等秀出艺林的高峰人物,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作出卓越的地域精神贡献。文章分析长三角国画艺术高原崛起的成因后,就当下如何增高增阔国画艺术高原、高峰提出了几点建议。
作为明中叶以后在长三角地区形成的思想流派,泰州学派首先表现为由儒学发展而来的支脉,通过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它又在儒学的演化中表现了其自身特点。儒学本来有注重日用常行、肯定日用即道的传统,在泰州学派中,这一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泰州学派较多地突出了王阳明心学中重视个体性的这一面,这一观念与注重人的感性存在和自我的内在意愿相联系。泰州学派趋向于平民化,重视个体以及个体的自愿,突出自我的力量,反
黄梨洲提出“工夫所至,即是本体”的工夫论,直接继承了先秦孔孟内圣与外王高度统一的修己安人之学,融合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纠正了当时风行于长三角地区学术界的王心斋“百姓日用说”和王龙溪“良知现成说”两种极端空疏之弊,开启了清代的经世务实之学,同时也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
余华的文学创作之路,始于对外国文学的阅读。余华对外国文学的接受,并非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克隆”,而是以一位中国作家的身份,脚踏中国文化的土地,运用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去阅读,去借鉴,去写作的。无论他的作品中流淌着多少外国作家的血液,归根到底都是中国的。他小说中的每一个故事,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这块黄土地的。他对待外国文学的态度、视角和目光,对长三角文化的传承、繁荣与发展,都是很有价值的思考。
会议
笔者在2019年首届长三角地区文化论坛上提出了“加强协作,彰显优势与特色,深化区域近代艺术教育史研究的设想(以苏浙沪为例)”,旨在彰显长三角地区对近代中国艺术教育的贡献,呼吁加强地区协作,共同保护地区艺术教育资源,促进地区艺术教育发展。文章指出,长三角地区近代艺术教育的繁荣,其中重要原因是有重要人物的推进。本文选取这些重要人物中的李叔同为案例,以史述之形式凸显其对地区艺术教育的特殊贡献,以丰富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