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tlab的微逆变器谐波分析及滤波器的设计仿真

来源 :第十四届中国光伏大会暨2014中国国际光伏展览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单极性倍频spwm逆变电路输出电压的傅里叶分析,以及matlab仿真验证,进一步设计了LC-LC串联的滤波器,滤除逆变电路的大量谐波,使具有良好的输出波形,THD较小,并且在负载发生变化的时候,输出波形稳定,为后续的并网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玻璃表面亲疏水性的因素主要与表面物质的化学特性和表面结构有关.采用不同粗糙度的钢化玻璃(0.4μm,0.6μm,0.8μm,1.0μm)进行亲疏水性的试验,发现在粗糙度为0.4-1.0μm范围内,玻璃亲疏水性没有差异.调查太阳能组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工艺环节,发现层压后玻璃表面会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是由玻璃沾上四氟布上的有机基团引起的.由于四氟乙烯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四氟乙烯吸附在玻璃表面主要是靠分子
高温可以导致组件封装材料的软化,影响组件的长期稳定性,因此系统端热斑效应需要引起注意.晶体硅组件的热斑效可以用红外摄像机在光强超700W/m2时,非常清楚的识别.本文从热斑原理和系统应用方面分析了热斑的成因,对实际运行了超过两年的光伏电站进行采样红外测试,筛选出热斑IR温差超过一定温度的组件,进行EL和短路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除鸟粪等杂物遮挡外,热斑温差过大的组件,源于严重电池缺陷,对隐裂在系统端
光伏背板在组件的构成部件中,起到隔绝外界侵蚀的重要作用,其特性直接决定了光伏组件的外观以及使用寿命.涂覆型背板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三氟醚类和四氟酯类.四氟酯类树脂具有相对较高的F原子含量,而三氟醚类树脂具有更致密的三维立体结构和均匀的氟原子分布.除了结构方面的区别,涂料的交联化学反应的控制和生产工艺对于氟涂层的长期耐候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的背板在阻水性、耐候性方面的影响.
光伏组件中的电池片被遮挡或损坏时,被置于反向偏置状态,消耗其它电池片的功率,使得组件局部发热、输出功率降低.本文以云南一大型光伏电站10MW的光伏阵列为研究对象,使用高精度红外热像仪对组件逐个检测,对出现热斑效应的组件数量和电池片数量进行了统计;针对发生热斑效应的原因进行了现场分析;研究了不同程度的热斑效应对组件发电量的影响.
在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障,这不仅会影响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性能,严重的甚至还可能导致火灾等安全事故.为了保证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必须对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维护.本文主要工作是对多个不同地区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长期跟踪,通过现场调研,对光伏发电系统中常见的组件积灰、损坏,逆变器停机、汇流箱着火、电缆断裂等故障进行总结、分析,针对这些常见的
隔离双向主动全桥(IDAB)单元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系统以及电动汽车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本文围绕DAB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以及控制方式进行分析,并通过MATLAB搭建双向隔离系统平台,验证了理论和分析的正确性.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系统的运行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光伏组件的运行特性,而组件的运行特性主要取决于太阳辐照度和温度.由于光伏组件自身的物理特性和周围环境的综合影响,组件温度存在一个较大波动范围,而随着温度、辐射的波动组件功率曲线会发生变化.因此为了准确的评价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特性,实现电站精细化设计与优化运维的目标,必须建立有效的热特性模型对光伏组件的表面温度进行预测和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国内
光伏电站的科学设计与降低电站初始投资和最大化提升收益息息相关,本文重点通过对电站地理特征、光伏组件特性、光伏阵列特性、逆变器、电网指令法规等多个对象的认识研究,阐述了影响光伏电站发电量、安全性、可靠性和电网友好性等关键问题的本质,并且就相应问题给出了科学的设计方法和选型指南,最后提出“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的光伏电站设计观,为光伏电站科学合理设计提供了参考和理念.
针对光伏发电功率的波动性及随机性,提出一种电池储能系统分组控制策略,为了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根据光伏功率频率分布特性对储能蓄电池进行分组及容量配置,使用两级低通滤波理论对各电池组进行独立充放电控制,实现光伏发电功率有源滤波,该控制策略引入电池荷电状态对充放电功率衰减系数及低通滤波时间常数的反馈修正环节,避免电池荷电状态剧烈变化或持续深度充放电,提高储能系统对光伏功率波动的响应能力,算例仿真结果显示
文章通过分析光伏电池的物理模型,建立了光伏组件的simulink仿真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实际的光伏组件参数进行调整,得到实际光伏组件在不同光强和温度下的输出特性曲线.另外该文还提出可变步长的导纳增量MPPT控制算法,其跟踪速度和跟踪精度比传统的导纳增量法都得到了提高,同时结合光伏组件模型进行了该算法的仿真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