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中国白--浅析德化白瓷创作群体现状

来源 :第五届国际茶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chengcf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化白瓷凭借其温润的材质美感、细腻的表现形式、独特的工艺技术折服了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爱好者,也吸引着众多的陶瓷艺术创作者在这里从事创作.本文对当下的德化白瓷创作群体进行了分类和梳理,为读者简要解读这座地处中国南方的小县城的魅力所在.
其他文献
本文从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挑战谈起,着重论述了魏晋服饰的精神内涵和外在形态,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魏晋服饰形成的原因.文章进而指出陶渊明看似不起眼的服饰,却将魏晋风度的闲适淡泊表现到了无形之中.其"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不着痕迹地对魏晋服饰的最高境界做了深刻的阐述.最后,笔者总结:茶服饰的设计一方面要从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出发,研究茶人的心理诉求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饮茶礼仪和饮茶行为对于服装功
茶筅一直以来作为日本抹茶道中的重要茶具,它的发明实际上来源于古代中国,最早脱胎于厨房清扫用具,之后跟随饮茶习俗一齐到日本,被改造成如今大众所熟知的形状.茶筅在中国有较多史料记载以及频繁使用的时期是在两宋,即点茶法兴盛时期.但却一直没有充分的史料能够证明它是于何时被发明的.本文将对目前茶界关于茶筅起源不晚于魏晋南北朝、茶筅被创造于唐朝两种主流观点进行分析,并根据史实阐明个人倾向茶筅被发明于唐朝观点的
本文叙述了科罗曼德尔海岸出口的漆艺产品、“栈留革”(santome-gawa)这种漆艺技法的溯源及其在日本的传承创新、使用,“栈留革”的茶具介绍等。
本文选取1750年至1850年间法国塞弗尔制瓷厂的茶具产品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王朝更迭的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针对茶具造型与装饰的演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各部分着重论述了在技术与材料发展的背景下,塞弗尔茶具造型与装饰(包括题材、手法)的主要特点和变化,并举例分析和比较了前者对于同一时期其他欧洲地区陶瓷茶具设计的影响.
茶于公元8到9世纪随着南北贸易的繁荣与发达传人了北方游牧地区,公元13世纪的民族大融合致使蒙古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及习俗.如今内蒙古牧区草原流传着"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由此可见,茶与茶文化在内蒙古地区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与融合,已经深入到牧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本文认为,18世纪中国广彩外销茶具中独特的"满大人"装饰题材是中西文化和装饰元素完美结合的产物.以广彩外销茶具为载体,"满大人"装饰题材的出现,体现了18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西审美文化珠联壁合的时代气息,创造了新的风尚,为世界设计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生活品质的提高越来越成为人们追逐的重点.同时,在看到并经历了源自西方的衣、食、生活用品以及奢饰品的面貌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看到并开始事受中国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美好.于是,很多领域的设计界也开始进入传统手工艺领域,从以传统手工艺作为标签,到介入、影响甚至操控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制作过程,传统手工艺已经不可避免地与当代设计越来越多地互生在一起,构成当今众多设计产品背后的
该篇文章以"茶文化中的花器之作用"为主题,阐述作为茶文化的配器之一"花器"在创意设计中的影响及表现.文章结合当今盛行的茶文化产业,以及对这次所参展作品花器"洪福满堂"的创作理念进行艺术与创意的论证.尤其针对当今茶道用器的发展现状,更需要精神与物质的融合,让艺术融入生活,使人们在品味茶香的同时,把美的艺术深入文化生活,提升大众对于茶与器的多种搭配及审美的认识,为美好生活映照出浓浓的艺术氛围.
本文主要关注中国饮茶文化与宜兴紫砂制壶工艺之间的关系,从宜兴紫砂传统制壶工艺的选材原则、设计制作时的造型功能取向以及手工制作的特殊优势三个方面,探讨了宜兴紫砂制壶工艺与饮茶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
茶在中国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汇,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茶可俗可雅,既可以是普通百姓当中的生活饮品,又可以是文人雅士享乐的琴棋书画诗曲当中的一分子,不同的饮茶者有着不同的茶空间和品茶境界.也正因如此,茶逐渐脱离其物质属性,而成为精神世界不可缺失的一个物质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