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东长安街唐代石椁墓出土石质文物的搬迁保护

来源 :全国第十一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BBCCPANJ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介绍西安东长安街唐代石椁墓石质文物的搬迁保护工作,探讨了墓葬出土石质文物的搬迁技术,为考古资料提取及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技术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案例.
其他文献
出土厚重饱水古木真空冷冻脱水的难度之一是确定冻干终点.以往主要通过观测木材内部温度变化确定有无冰核存在,需要将温度传感器插入木材内部,使文物原件受到损害.利用冻干机测重系统,结合木材含水率、PEG密度、浓度、解析水含量等参数,可计算木材升华终点时的质量范围,作为无损确定饱水木材冷冻脱水终点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简要介绍了Parylene的各项性能和采用Parylene N加固脆弱古代丝织品的模拟实验,并分析检测了加固前后样品的机械性能、耐酸碱性能、耐霉菌性能等.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认为Parylene N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可以推广应用于比较脆弱的丝织品的加固.
本文以一组经热处理的桑蚕丝纤维为样品,分别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蚕丝纤维热老化前后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未老化蚕丝纤维中多肽链主要为b-折叠构象,随着老化温度的上升,部分肽链段构象由b-折叠转化为无规线团构象.本文综合利用两种光谱在材料鉴别中的特点,有助于准确分析蚕丝纤维老化问题.
选取白色电力纺作为样品,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琼脂粉、聚乙烯醇(PVA)、明胶、B72、B48等六种加固剂处理样品,采用日晒牢度测试仪老化部分样品,对样品进行色差、拉伸断裂强力等性能的测定,发现B72不易使样品产生明显色泽变化,经B48和B72处理过的样品在老化后断裂强力有明显增强,因此,B72作为丝绸文物的加固剂较为理想.
本文总结了中国古代织物常用植物染料色素的结构和性质,鉴定染料可采用的提取试剂及工艺,将天然植物染料的常用测试方法作一系统总结,并以一组古代织物蓝色染料的具体鉴定为例进行研究,探讨了各种方法对染料的测试结果,比较了各种方法的应用特点,以期找到适合于文博系统的古代织物植物染料研究方法.
本文分析了影响纸质档案耐久性的因素.认为纸张的化学成分、抄造工艺及构成字迹的色素、色素与纸张的结合方式是影响纸质档案耐久性的内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影响纸质档案耐久性的外因.详细叙述了自然因素如温湿度、光、酸性或氧化性物质、霉菌、灰尘等对纸质档案耐久性的影响.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复配铁质文物缓蚀剂.用失重法、电化学极化曲线法和扫描电镜法测试缓蚀剂的缓蚀效果,结果证明缓蚀剂在低硅低硫灰口铁上缓蚀效果最佳.并在铁炮上做区域对比实验,结果证明缓蚀剂缓蚀效果好,且未改变铁炮外观.
本文利用科技手段研究一批秦早期兵器,从金相组织、合金配比和铅同位素比值方面探讨了它们的制作工艺特点和历史发展情况.金相组织分析表明其组织形态为铸造态,合金配比分析显示Sn含量在10%~18%,Pb含量在2.12%~9.83%,说明早期秦人已经掌握了制作青铜兵器的关键技术,采用了科学的合金配比,积累了丰富的范铸技术经验.铅同位素比值反映出西周时期的秦人已经有了自己的青铜冶铸业,使用着稳定的铅矿矿源.
本文通过对陕西潼关税村隋墓出土的一批金器的X射线能谱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从器物的组成成分和微观结构入手,对其制作技术和冶炼工艺进行详细研究,为同时期该类器物的科技考古及今后此类文物的保护和工艺研究提供经验并积累数据.
雷峰塔遗址科学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佛教文物.其中,两件高规格等级的银质阿育王塔弥足珍贵.为了配合陈列展览,对银阿育王塔各部件的合金材料元素进行分析,然后使用与原器物成分相近的现代银料及其他补料和焊接材料,采用传统加工工艺对残损阿育王塔进行科学修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