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差异辨析

来源 :第十一次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辨明了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几个关键差异,从分析传统经济学生产函数入手,指出其忽略自然资源的严重缺陷,并辨明了自然资本在其中的作用。 生态经济学提出对关键资源性质的区分,并进一步指出熵流和价值流的区别,同时强调在控制吞吐量的基础上提高物品和服务的质量,从而提高人类的福利。由此导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即相对生态系统的规模问题、财富或资源的分配问题以及配置效率问题,其优先性也依次递减。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控制吞吐量;重新定义效率,并通过改善设计、分配、耐用性、增长和收获来提高效率。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降水过程选取标准及其天气形势,分析了河南春秋季降水回波特征,以及适宜飞机增雨作业的短时预测技术,探讨了不利于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情况。
在防雹作业中,人们主要依据的理论基础是“有利竞争”(或“争食过冷水”)和“早期清除”,现在使用的“增雨防雹弹”或“增雨防雹火箭”,主要依据的就是这两条, 有人认为爆炸对防雹作业也有相当作用.许焕斌等研究了爆炸对云微物理影响,从理论上佐证了爆炸防雹的机理。他们在归纳观测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爆炸产物有以下几种:爆炸气体、飞溅物、冲击波、声波、扰动气流场,并研究了它们对气流和粒子的影响。其中90%的能量以冲
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评估有很多方法,本文提出了利用双偏振雷达探测的偏振参量来评估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文中给出了各个偏振量的定义,根据偏振量的意义,指出各个偏振量在效果评估中的作用.文中给出了具体应用实例,结果表明,用双偏振量评估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是可行的,可以作为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
冰雹是一种突发性灾害天气,高速下落的冰雹粒子可对人体、农作物、果树、交通工具、建筑物等造成物理性损伤,还易引发交通事故.在防灾减灾工作中,通过人工防雹作业减轻或消除冰雹的危害.因此,在防雹业务中,尽可能避免冰雹云的漏报,允许有少量冰雹空报.目前冰雹预报主要从天气预报的角度出发,预报区域范围广,对小区域降雹来说,预报准确度不高,空漏报率较高,预报的结果难以与预警等级相关联.冰雹是空气不均匀受热而引起
本文在建立近一百年来额济纳旗胡杨年轮年表的基础上,将标准年表(STD)的树轮指数与黑河正义峡水文站年径流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轮宽度指数与年径流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25。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重建了黑河下游(正义峡)近100a来的年径流量,并用逐一剔除检验法进行了方程稳定性检验,统计参数表明重建序列与实测序列较为相近,残差缩减值RE和平均有效系数CE为0.346,乘积平均值t为3
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中国西北地区的发展。科学地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关系着西北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问题。虚拟水和虚拟水战略为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在介绍虚拟水概念和虚拟水贸易之后,计算了民勤县2005年虚拟水消费量和实际产量中的虚拟水量分别为1.93×108m3、9.52×108m3,分别为实体水的0.28倍和1.22倍。基于水-粮食-贸易确定五种不同情景。并结合民
围绕提高耕地产出能力这一根本目标,找准耕地的质量因素是影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一关键点。在分析耕地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很好地继承并运用了农用地分等成果,通过分析影响耕地质量的各因素水平,找出每一种因素与耕地产量水平的对应关系,剔除因素的交互影响后建立耕地质量影响因素与粮食产量间的对应关系序列,通过求算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指标在环境改善时的产量提升空间,从定量的角度来评定单一的土地属性对耕地生产能力的
首先从数字高程模型出发,将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划分为以下4种地貌形态特征:河西走廊平原、山地、山前冲积洪积扇和山间盆地。然后借助Esri ArcGIS软件对这四种地貌形态特征的等高线进行点盒子数法计算曲线分维值。通过对不同地貌单元分维值的计算结果分析,表明当地貌特征发生变化时,分维值也发生变化;并且地貌形态起伏越大,分维值越高,反之亦然。最后对从不同比例尺(1:25万和1:5万)得到的不同地貌形态
实施虚拟土地战略对解决广西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强弱是能否成功运用虚拟土地战略的关键,借鉴虚拟水的有关研究,在论述土地资源管理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关系的基础上,将社会适应性能力引入到耕地资源稀缺评价中。建立社会化耕地资源稀缺指数,对2005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社会化耕地资源稀缺指数进行计算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化耕地资源稀缺指数更能如实反映耕地资源状况;社会适应性能力是一种
137Cs示踪技术由于其快速、准确可靠且投资小等特点于上个世纪60年代率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于土壤侵蚀和泥沙来源研究。利用137Cs作为示踪源在榆中盆地开展了研究工作,得出榆中盆地的137Cs背景值为1503 Bq/m2。在对不同坡度下摞荒地的土壤侵蚀模数进行计算后发现:榆中盆地坡耕摞荒地的土壤侵蚀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坡度是影响其侵蚀强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摞荒地土壤侵蚀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