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术语英译语料库构建意义探讨

来源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che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阐述了构建中医养生术语英译语料库的重要意义,梳理了建库的语料来源,回顾了国内外相关语料库的研究和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建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展望了中医养生术语英译语料库的使用前景.
其他文献
词素翻译法曾因其简洁、专业、交际性强而在中医翻译领域得到持续的关注.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浪潮中,中医的翻译与传播应有更宏观的视角.通过对"得气"词素层对应词运用状况的分析,从译介效果,译介受众和文化差异角度阐释、分析了词素翻译法在中医翻译应用中的局限性.过多借助西医词素把多义的中医语言转化为单义的语言,不利于中医的国际传播.
基于取象比类思维模式构建的中医术语具有隐喻特征,隐喻意象的翻译关乎中医术语翻译的成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关联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尝试提出中医术语隐喻翻译的两个原则:阐释医理原则和保持民族特色原则.前者以语义对等翻译为基本遵循,后者以隐喻的价值为译文隐喻意象取舍的依据.
《灵枢·官针》十二节刺、九刺及五刺中均有一处输刺.文章从刺法概念、病因、中医理论基础等方面归纳总结三种输刺的区别,通过分析各翻译实例,为输刺针刺手法英译提供更适合的策略.
由于中药与中医理论的特殊性,在中药的翻译中,会出现难以理解或丢失中医理论中的文化含义的情况.本文尝试通过归纳现有中药英译的实际案例,从中总结出一些可供参考的理论,同时总结先前学者所提出的部分翻译方式与译法经验.并根据总结所得译法与理论.例如针对意向的译法、针对药品功能的译法、注释法等等,并选取一些《黄帝内经》的译本,进行译例评析,分析其中的好译、误译.为今后的中药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奉文简要论述了国内外中医典籍术语英译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翻译、中药方剂术语的翻译、针灸经络腧穴术语的翻译以及中医整体名词术语体系的翻译;将西方理论的来源、提出者和内容进行了描述和阐释,对其理论应用于中医典籍的用法进行了说明.并将西方文化理论引入翻译学,形成"文化翻译理论",并以该理论为指导,探讨中医典籍术语的译法,提出术语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
本文对腧穴名词术语英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讨论.这一工作是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工作的一部分,腧穴英译词汇的来源,主要是国内外的标准与规范教材;此次规范化的过程对原有的词条进行了扩展并通过学术研究对词条的英译、单复数的使用等问题进行了剖析.
本文从中医兼具文化及科学的特点出发,提出在中医翻译时需注重其文化意识以及时代背景.所以,在进行中医翻译时,应基于中西方的文化意识,采取归化和异化取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而且应基于目前的时代背景,进行中西医比较与借鉴;同时,还应针对不同层次中医背景的读者有其不同的翻译定位.只有这样,中医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为更多人所理解和接受,并因此走得更远更自信.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作为中国文化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与关注.中医药在一些国家取得合法地位,医疗规模日益扩大,中医药教育及科研交流日益频繁.今后,中医药国际交流的发展,需要致力于中医药整体推广,加速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加大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
把握中医药发展的新契机,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对于中华文化的复兴意义重大.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挖掘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探讨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思路,建议加强中医药文化对外宣传、提升其魅力,充分利用孔子学院、老子学院等平台,鼓励中医药企业海外发展,全面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近年来,中医药在国内外深受人们的追捧,一些中医药养生、保健之法更是在国外掀起了一股中医药热"旋风".本研究基于文化认知的视角,通过对我国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医药的进一步对外交流以及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有效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