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T:EF值改善与RV1振幅

来源 :2016中国心电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f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多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以有效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生活质量,改善心力衰竭症状,降低住院率及病死率,延缓病程进展,其作用的重要机制是通过控制左右心室的收缩顺序来改善原来存在的心脏不同步,从而增加心室工作效率,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然而,仍有近30%患者CRT术后临床症状、心脏功能、生活质量等并无明显改善.因此,有效识别CRT获益人群、努力降低CRT无反应或者低反应比例,是临床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V1导联的正向波和I导联的负向波可以提示左心室起搏,而心室除极时间缩短,可以提高QRS波振幅,证明了双心室起搏的有效起搏点,因此Rv1波振幅可以预测CRT的疗效,这对术者在术中根据心电图QRS波的形态来判断电极的适当位置有很好的价值。
其他文献
传统上认为肺静脉来源的电活动,是房颤最重要的触发因素,肺静脉隔离术作为房颤基础术式的地位已确立多年,然而单纯肺静脉隔离术的远期复发率仍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在肺静脉隔
会议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是房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希氏束旁房速作为局灶性房速中的一类,其主要特点是解剖位置接近房室结与希氏束.导管消融是根治局灶性房速的最主要方法,
会议
射频消融已成为阵发性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的重要治疗手段,在2014年ACC发布的房颤管理指南中,对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被列为Ⅰ类指征.对阵发性房颤患者,首次射频
会议
经皮介入或外科开胸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术后易发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近来研究表明,房颤消融后房速的发生主要与医源性瘢痕形成的低电压缓慢传导区有关.这种房速应用
会议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以心室扩张和收缩功能障碍为特点,是心肌病中的常见类型,患者3年病死率12%~20%.DCM患者常伴有进行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或)心脏性
会议
室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病率在1%~4%,40%的室早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称为特发性室早,起初特发性室早被认为是"良性"心律失常.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无潜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会议
CRT无反应是长期以来心衰非药物治疗中关注的焦点.从增加CRT反应性的角度而言,临床中通常采用两种方式,首先是植入人群的确定,即确定CRT反应性较好的人群,包括疾病种类、QRS
会议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合并QRS间期延长的心衰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装置是一个很好的治疗策略.既往研究表明CRT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左室收缩功能,降
会议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作用在目前研究中得到充分肯定,但植入CRT后仍有较高死亡率,且部分患者心功能虽得到改善
近年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发展十分迅速,为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无论采取哪种评估标准,仍有25%~30%的患者植入CRT后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