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同步:以广州为例--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考察

来源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uncha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广州虽然保持高速经济增长,但是就业增长率却逐年萎缩,这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对影响此问题的因素做了较为细致的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广州目前第一部类就业增长率的变化率小于零、第二部类就业增长率变化率大于零。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第二部类技术进步、加速第二部类专业和分工、提高劳动密集度和劳动收入份额,会在保持高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提高就业增长率。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将权力精英和社会大众这两个阶层之间的冲突行为纳入到"斗争成功函数"这个分析框架内,来分析产权保护与社会流动率的大小对不同阶层之冲突行为的影响。通过对均衡解的分析来阐明当冲突达到均衡时的特点,并对冲突如何影响经济效率及模型推广的思路做进一步探讨。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源远流长。自党的十三大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我国理论与实务界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当前,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我国发展进入"后改革时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这要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现阶段要从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转变居民观念和行为方式、推进城乡经济社
城镇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经济转型现象,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中,已对这个问题作了全面科学的阐释。马、恩指出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农村工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动力;城镇化发展要经历城乡分离、城乡对立、最终走向城乡融合,融合变革的根本路径在于改造农业和转变农民。
所有制性质在多大程度可解释部门间的工资差距,这个问题由于部门自选择的存在,存在质疑。本文从工资决定因素分析的视角,通过Treatment-effects模型校正样本自选择偏差,利用1993-2006年CHNS的五期面板数据分析中国部门工资决定中各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所有制性质对部门工资差距的影响。结论表明,部门性质对部门工资差距具有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呈现出由折价向溢价转换的分阶段特征,表现出了较强
中国模式是中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实践成果,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态势的重新评价。前改革时代中国模式为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实现作出巨大贡献,然而作为一种经验、一种有待完善的经济模式,进入后改革时代经济迅速发展积累下的矛盾日益凸显,中国模式面临着挑战。面对挑战和变化,重新进行路径选择是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并由此开启中国模式战略创新的新阶段,模式的战略创新是基于对前改革时代中国
较之那些直接以自然选择论作为制度变迁的逻辑基础的理论来说,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自然选择论是一种弱式的、温和的选择主义。但从逻辑上来看,它们都与理性假设存在着矛盾。而马克思的经济学则是以自然选择论作为制度变迁和阶级斗争的自然历史基础和自然科学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制度进化观包含了渐进变革和激进革命两种观点。西方制度经济学范式和马克思的制度范式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在未来经济学的制度主义大综合中,各个制度学派必然
本文旨在从马克思本人的论述中探究他对利润率周期性波动的认识,认为马克思是从自己独特的个人观念出发展开研究的,他已经对投资和投机做了实质性的区分,并且特别强调了投资领域和投机领域资本家之间的依赖和制约。本文认为,正是所有资本家的投资行为和投机行为促使利润率呈周期性波动,这一观点是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
国发[2003]18号文"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一论断标志着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获得政府背书。本文从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视角出发,探究房地产业的确立是如何影响城镇住房供给的,并提出城镇住房供给SSA的概念。通过对计划经济时期城镇住房供给SSA和住房商品化条件下城镇住房供给SSA核心制度进行归纳和比较,本文得出结论:政府调整并最终废除旧有住房供给模式,施行面向房地
从马克思使用价值理论整体视角出发,文章运用对比法对符号价值理论进行评析。一方面,研究认为,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以唯物史观的生产实践视角出发,从当今资本主义知识垄断经济的变化入手丰富了马克思使用价值理论,尤其是自然属性上,他指出当今消费主要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社会属性上,指出消费需求已由客观功能需求转变为对比性需求。另一方面,文章同时指出,由于缺乏对马克思使用价值理论的整体性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