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年来,筋膜炎已经成为一种较常见的疾病,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大概占腰痛患者的60%。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复发率很高,有单次腰背痛史的患者复发率是60%-85%。而针对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只能在短时间缓解疼痛或者起效较慢。因此,在治疗上,需要寻求一种既能在短期内有效缓解疼痛,又能够起到良好的远期疗效,还能避免使用药物治疗带来副作用的方法。体外冲击波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无创治疗手段,常用于治疗骨骼、肌肉等部位的疾病,能够有效减轻疼痛,还可以修复受伤的软组织,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悬吊运动训练通过加强腰背部以及深层核心的肌肉力量,来改善患者的疼痛以及功能状态,减轻患者腰背的负荷压力,拥有较好的长期疗效。本研究通过悬吊运动训练与体外冲击波相结合模式来治疗腰背肌筋膜炎,观察悬吊运动训练及冲击波对于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疗效,以期为临床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提供新的康复方案,为主动运动配合物理治疗模式的疗效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择45±5岁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60名为受试对象,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冲击波组(A组)、悬吊训练组(B组)、结合组(A+B组),每组20人。A组仅进行冲击波治疗,1次/周,共6周。B组仅进行悬吊运动训练,3次/周,共6周。A+B组进行悬吊运动训练配合冲击波,频次与A、B组相同。所有受试者干预前、3周、6周后均采用VAS疼痛评分量表、SF-36健康调查量表、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调查表、腰椎关节活动度(ROM)、红外热像图来评估;两月后,对三组受试者进行回访,用VAS评分来评估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以及治愈率。每项测试由固定测试人员进行。测试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数据的比较主要采用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差异显著性水平为P<0.05,差异非常显著性水平为P<0.01。研究结果:1)干预前后及每次冲击波治疗时的疼痛评估:(1)与干预前相比,干预3周后三组的VAS评分均显著减小(P<0.01),A组和A+B组患者VAS评分与B组相比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周后,三组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表现出更明显的降低趋势。(2)A组和A+B组在冲击波治疗过程中VAS值随干预进程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的VAS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估:与干预前相比,干预6周后,三组的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精力(VT)、精神健康(MH)、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评分均显著增加(P<0.01);在干预3周后和干预6周后,A组的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评分与B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A+B组的生理机能(PF)评分与A组比显著增加(P<0.05);A+B组的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评分与B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6周后,A+B组的躯体疼痛(BP)评分与B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3)干预前后功能障碍评估:与干预前相比,干预3周后,三组的oswestry评分均显著减小,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3周后,A组和A+B组的oswestry评分与B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6周后,A+B组的评分与其他两组相比显著减小,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4)干预前后关节活动度评估:与干预前相比,干预3周后A组的腰椎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ROM增大(P<0.05,P<0.01,P<0.01,P<0.01,P<0.01);B组和A+B组的前屈ROM增大(P<0.05,P<0.01);A+B组的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ROM增大(P<0.01);与干预前相比,6周后三组的左右侧屈、左右旋ROM增大(P<0.01);三组的前屈、后伸ROM增大(P<0.01);与干预3周相比,6周后,A组右侧屈ROM增大(P<0.01),B组左右侧屈ROM增大(P<0.01),A+B组后伸、左右侧屈ROM增大(P<0.01)。5)干预前后疼痛部位温度变化评估:与干预前相比,干预3周后,三组的红外热像图评分均改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3周后,A组和A+B组的红外热像图温度与B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6周后,A+B组的红外热像图温度与其他两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论:1)6周悬吊运动训练配合体外冲击波疗法在改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生活质量、功能障碍以及关节活动度方面优于冲击波治疗和悬吊运动训练。2)冲击波疗法在短期内对于疼痛和治愈率的改善方面优于悬吊运动训练。3)悬吊运动训练对于长期治疗维持治疗效果方面优于冲击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