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多熟种植制度演变特点与规律探讨(摘要)

来源 :作物多熟种植与国家粮油安全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ehu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气候资源得天独厚,丰富的热量和水分资源为本地区的作物多熟种植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多熟种植是广东作物种植的优势与特色,探讨其多熟种植制度的演变特点与规律对掌握广东耕作制度历史变迁并指导现在及将来多熟种植制度的改革,保障粮油的有效供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放后,广东地区不断地进行耕作制度的改革.
其他文献
在"药材之乡"浙江省东阳市千祥镇开展"贝母/玉米/大豆"旱地多熟间套种模式种植,分析近几年试验示范结果:全年产值47.43万元/hm2,收入26万元/hm2.通过"贝母/玉米/大豆"多熟轮作,实现以地养地周年连续生产,种植效益可观.以期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长江流域稻区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业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分析了长江流域稻作发展的新形势及其面临的新挑战,进而提出了该生态区未来稻作发展的创新思路,培育早熟、高产、优质、高效、耐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水稻新品种,推进"单改双"、"常改杂"、"籼改粳",科学发展直播,实现"药肥双减".
通过对近年来赣北地区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效益分析,总结出几种适合赣北地区水田、旱地的种植模式,比较投入产出费用,为大田生产提供依据.为解决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健康协调发展,最好的办法是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是赣北的主要农作物,关系到赣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粮油安全。赣北地区冬
为实现油菜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的配套机械化,研制了2BYL-4型油菜垄作直播联合播种机,阐述了该机具的工作原理,关键部件设计等,并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直播机能够一次完成旋耕开沟、起垄成厢、播种覆土等作业,试验结果显示该机作业质量好、效率高.
水稻产业转型的方向是经营规模化、农民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全程机械化、栽培轻简化.种植双季稻是实现稻田规模化效益的最佳途径,仍将是湖南水稻的主要耕作制度.实现双季稻直播栽培的技术关键是培育芽苗期耐5℃低温的早稻和开花期耐17℃低温的晚稻.籼粳交和籼爪交杂交育种是提高双季稻产量潜力的有效方法.在引入粳稻和爪哇稻耐低温、低镉积累和高产性状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籼稻氮肥响应快、早生快发、分蘖期和开花期耐高温
为探明不同产量水平下超级稻产量形成特点和氮肥利用率,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Y两优1号和高产水稻玉香油占和黄华占为材料,设3种氮肥处理(N1:225 kgN hm-2、N2:161~191 kgN hm-2、N3:0 kgN hm-2),于2012~2013年在广东怀集县、广西宾阳县、海南澄迈县、湖南长沙市、贵州兴义市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超级稻产量形成特点、干物质生产特性、氮素吸收规律及
早熟型不育系选育是选配杂交早稻组合的关键环节.为了选育抗稻瘟病的早熟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以谷梅2号(Pi25)、谷梅4号(Pigm)、天津野生稻(Pi2-1、Pi51(t))3个广谱抗稻瘟病水稻品种为供体亲本,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稻瘟病抗性基因回交导入早稻两系不育系9771S和帮191S.转育的6个BC3F3群体大多性状与轮回亲本保持一致或有所改良,播始历期与受体亲本基本一致或延长.利用稻
为了探明江汉平原水稻的最佳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制定出合理的栽培措施,为水稻的优质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以杂交中稻全两优1号和全两优681为供试品种,设置两个施氮肥力水平和三个栽插密度的互作试验,研究了肥力密度互作对杂交中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全两优1号和全两优681均在高氮肥、低密度条件下更能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此时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9239.8kg/hm2、8720.8
为了满足湖南省玉米生产需求,选择和推广夏玉米种植成为一项重要措施.本试验选取19个中迟熟型玉米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比较品种的产量,以及对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筛选适合在湖南地区种植的夏玉米品种.结果表明:三北89、中单808和临奥1号产量排序为前三位;行粒数(r=0.887),穗长(r=0.845),株高(r=0.691),穗位高(r=0.682),百粒重(r=0.395)和
为明确太湖地区稻茬小麦光温综合生产潜力,以扬麦16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和播种量对稻茬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生育期株高和叶面积呈降低趋势,成熟期单茎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11月8日播种的处理最高;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株高、叶面积、单茎重呈下降的趋势.2)对产量及构成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亩有效穗、每穗粒数、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亩效穗和产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