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膈逆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针灸学会2005针灸技术规范及学术发展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owdp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临床更有效的掏呃逆的针刺方法.方法:对65例呃逆的病人随机分人2组进行灸及药物方法治疗的临床验证。结果:观察组治愈97%,对照组治愈两组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中医针灸效果明显好于单纯西医治疗.
其他文献
针灸医学是中医学中的一支奇葩.它以其疗效独特、经济简便且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尽管针灸疗法具有的良性、双向性、整体性、综合性、功能性和早期性特点体现出它是一种相当安全的诊疗方法,但是针灸毕竟是一门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医疗技术,如果医者使用不当,也有可能发生针灸意外事故.随着针灸国际化的推广,针灸意外事故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在所有的针灸意外事故中,又以针刺深度或角度不当而刺伤内脏、血管、神经
归纳了中关于刺禁的内容,并从现代医学知识加以阐释,肯定了刺禁理论的理论及临床价值.笔者认为针刺针害方面仍需深入研究.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称Bell麻痹,系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其预后转归目前多按临床症状来判断.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病侧(极少可为双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运动障碍,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呈现"口眼歪斜".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名称较多,如"吊线风"、"面痹"等等,它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治疗方法多样,笔者对其17例面瘫患者针灸疗效进行了观察。
血管性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发作性,中或重度博动性跳痛,位于一侧或双侧的头痛,常反复发作,有时伴恶心,呕吐等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笔者以电针循经取穴治疗本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目的:研究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组织NF-κB表达和含量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24h组、模型48h组、模型72h组、电针治疗24h组、电针治疗48h组、电针治疗72h组.采用改良线检法制备局灶型脑缺血(MCAO)再灌模型,电针"大椎"、双侧"内关"穴.运用免疫组化检测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海马组织NF-κB-p65核转录因子蛋白的表达与含量.结果:模型各组大鼠
目的:急性脑出血后病灶周边不同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性改变.从神经电生理学角度探讨头穴透刺对急性脑出血病灶周边不同部位神经元放电异常调节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自身动脉血注入法复制大鼠尾状核急性脑出血模型,应用神经细胞放电活动、甩尾反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对脑出血病灶周边不同部位神经元不同时间窗放电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模型组脑出血灶周神经元放电明显受到抑制,头穴透刺后该区城的神经元电活动明显恢复,
目的:对调卫健脑针法治疗失眠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先期完成的90例病例,予以报告,对初步的规范适应症、操作方法进行评价,为制作技术操作文本进行初期总结.方法:各中心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试验组45例,采用调卫健脑针法,取百会、大椎、申脉、照海等穴配合耳穴进行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针刺,取四神聪、神门、三阴交等穴位治疗.将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及
目的:总结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时机.方法:将80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0例.A组急性期服药、按摩、激光的同时进行针刺.B组急性期服药、按摩、激光的同时不针刺,静止期开始针刺.结果:A组痊愈率为65.5﹪,总有效率100﹪;B组痊愈率为40.3﹪,总有效率94﹪.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即行针刺和药物并用结合激光和按摩是治疗的最佳时期,A期的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优于传统的其它方
目的:观察病灶定位围针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病灶定位围针组(31例),采用X线断层扫描成象术(CT)确定病灶位置,以CT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投射区为针触部位;头针组(30例),采用传统的头针运动区和感觉区为针刺部位.针刺治疗30次,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以及血浆儿茶酚胺(NE、E)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目的:研究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单盲、多中心的研究方法,对四家医院的224例患者按1:1的比例进行临床研究,治疗组采用透穴刺法,对照组采用普通刺法,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进行观察,同时观察治疗前后对TCD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77.45﹪,经统计学处理(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透穴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