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直谏文辞的新变与影响

来源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全国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z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史籍中对于人臣直言批评君主言辞的记录,最早可上溯至商周之际,到春秋时大量出现。不同于西周公卿老臣动辄便是“先王之道”的论调,春秋时期的谏臣们虽然身份驳杂,却在批评君主时都尤重征引《诗》句、分析时事与传递民声,并有意地利用修辞技巧和逻辑论证来提高直谏文辞的说服力。这些特点显示出,在血缘联系日益削弱的春秋时期,文化认同与言辞水平逐渐成为君臣之间建立信任的新纽带,并最终导向了战国时期纵横论辩局面的形成。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中国中古文学发展史上,南朝刘宋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捩点。该时期的文学既接受了汉魏以及西晋文学的影响,又在多个方面渐启南朝文学的新变。刘宋的各体散文中,章表文(主要是表文)与书信文是一对颇有意思的矛盾体,其中前者代表着骈俪化的方向,后者则仍然保持着散体的格式。通过全面观照该时期的表文和书信文,可以略窥该时期散文的发展变迁历史,以及不同问题的独特风貌。
会议
《郑武夫人规孺子》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中的首篇,主要记述郑武公夫人武姜在武公刚刚去世后对“孺子”的规诫。对于其中的“孺子”,学者们一般认为是指嗣君郑庄公。但若将此篇置于春秋二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大势之中,无论从武姜劝诫的语气、整篇文意的贯通还是着眼于郑国初年“二君并立”的历史事实以及《春秋》“拨乱反正”的经教大旨,都共同表明“孺子”应确指共叔段。明确简文的这一规诫对象,对于深入理解简文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