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巨大囊肿开窗减压术的初步临床研究

来源 :广东省口腔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a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囊肿,探讨其在颌骨囊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巨大颌骨囊肿经口内在肿物最突出、较低的位置或骨壁最薄的位置进行开窗,术后定期复诊,3个月复查曲面断层摄影,6个月切取囊壁活检,1年进行三维CT重建,测量术后囊肿缩小情况和病理组织变化情况。结果:8例患者,经过3~12个月的临床观察,囊腔均有明显的缩小,病理无明显变化。结论:开窗减压术是一种简便、经济、效果良好的治疗颌骨囊肿的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改良颌后切口技术入路复位固定中低位骨折髁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0年11月期间5例髁状突骨折患者,采用改良颌后切口入路,剖开腮腺后极,显露下颌升支及髁状突。暴露骨折面,将升支夹持向下牵拉使髁状突复位,固定钛板。结果:术后1,3,6月复查全部患者的开口度正常,咬合关系良好,面部皮肤细小手术疤痕,3例短暂面瘫症状,3~4个月恢复。结论:改良颌后切口入路手术治疗中低位髁状突
目的:研究前牙深覆(牙合)对咀嚼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运用BioPAK系统中的BioENG下颌运动轨迹分析仪记录19例前牙深覆(牙合)者与20例个别正常(牙合)者咀嚼运动时的下颌运动轨迹,并对最大开口速度、最大闭口速度、冠状面最大开口幅值、矢状面下颌后移最大幅值、最大开口时下颌偏离中线幅值、矢状面最大开口幅值、最大左侧运动幅值、最大右侧运动幅值及咀嚼运动轨迹的出角、入角、咀嚼运动轨迹起始点至开闭口
目的:评估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例因各种原因所致下颌骨缺损患者采用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同期移植修复,以腓动静脉为血管蒂制备腓骨肌瓣,按照下颌骨缺损特点对腓骨进行截骨塑形,将腓骨就位后进行小钛板坚固内固定.结果:6例腓骨肌瓣重建下颌骨缺损5例获得成功,1例失败,骨瓣存活成功率83.3%,下颌骨形状和功能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摄片示移植骨无吸收,骨段愈合良好,面部外形恢复均达到满意或
患者男,66岁,患者4年前无意发现左耳下一肿物,以左腮腺肿物收治.患者5年前既有HIV病史和梅毒病史.查体:双侧颌面部不对称,左耳垂后下部有一大小约3.0 cm×3.0 cm×2.0 cm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清,活动度可,轻度压痛.左腮腺导管口分泌物基本正常,面神经功能正常,双侧颌下及颈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入院后完善各项相关检查,超声显示为左侧腮腺区囊性肿物图像MR示鼻咽、口咽黏膜明显增厚,考虑鼻咽
目的:探讨口内辅助穿颊器技术入路复位固定下颌角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期间12例下颌骨角部骨折患者,用自制穿颊器经口内切口联合颊部小切口复位内固定。结果:术后1、3、6个月复查全部患者的开口度正常,咬合关系良好,面部皮肤无明显手术疤痕,无面瘫症状和术后感染。结论:口内辅助穿颊器入路行坚固内固定对不伴有严重错位的下颌角骨折有较好疗效,还可以达到避免面部瘢痕和减少手术创伤的目的
目的:分析患者拔除恒牙的原因、性别、年龄、牙位和患者的文化程度。方法:对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口腔医疗中心6835例拔除恒牙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拔除恒牙的原因、性别、年龄、牙位和患者的文化程度分析。结果:6835例患者拔除恒牙的主要原因是龋齿和牙周病;男性3615例,女性3220例;拔牙年龄最小8岁,最大的90岁,高峰期为40~60岁;拔牙牙位最多的是第一磨牙,最少的牙位为尖牙,上颌牙与下颌牙无明显差别
目的:牙齿埋伏阻生是口腔科临床常见的一种异常现象,可发生于任何牙齿,但以下颌第三磨牙最为多见,其次为上颌第三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埋伏阻生牙危害大,常造成邻牙移位,松动或病变甚至影响咬合功能等,拔除阻生牙是治疗这些疾患唯一的方法。埋伏阻生牙在颌骨内位置深,毗邻关系复杂,拔除术中存在一定风险。为总结埋伏阻生牙拔除术中体会,笔者将近年拔除300例埋伏阻生牙方法和注意事项撰写此文,以供同行读者参考。方法
会议
目的:研究B7-H3在涎腺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涎腺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RT-qPCR、免疫组化检测B7-H3 mRNA和蛋白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涎腺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果:RT-qPCR结果显示,与涎腺正常组织组比较,良性肿瘤组B7-H3 mRNA表达量为其1.112倍,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目的:使用带腭大血管的动脉岛式黏膜-骨膜瓣修复腭部肿瘤切除术后洞穿性缺损,封闭口鼻腔漏,恢复正常语音和吞咽功能.方法:自2008年1月以来,对12例口腔硬、软腭肿瘤切除后遗留的腭部洞穿性缺损患者采用本方法治疗.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35~ 55岁.疾病分类有黏液表皮样癌6例,腺样囊性癌2例,多形性腺瘤3例,鳞状细胞癌1例.腭部缺损多位于硬软腭交界附近,洞穿性缺损范围2~4 cm,平均3 cm,4
目的:总结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2003年至2010年9月我科应用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及外伤性缺损共58例.其中游离前臂皮瓣33例,股前外侧皮瓣7例,背阔肌皮瓣1例(修复半面缺损),腓骨肌(皮)瓣18例.结果:术后伤口出血探查2例,但吻合的血管均通畅,其中一例为动脉吻合口漏血;口咽瘘1例;前臂供区皮片移植后不完全成活2例;供区母指麻木1例;血管危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