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年黄河大改道前旱—震—洪灾害链

来源 :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808829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55年黄河大改道是水环境变化中,旱—震—洪灾害链最后形成的一次巨灾。改道后到19世纪末,黄淮海平原成为中国的灾害中心。本文对其前期1740—1855年间干旱、地震、洪水自然灾害链的变化加以分析。结果认为,水旱灾害和大气降水变化密切相关,密集的大地震在热量和水汽供应等方面影响着大气降水,需要开阔视野,对旱—震—洪灾害链科学问题予以关注。
其他文献
“引渤济锡”是我国继南水北调工程后,又一次提出“东水西调”的设想,而且是一项海陆统筹的创新工程。如何看待这项发展战略,本文从政治、经济、技术和生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本文总结了中国的海洋五大优势,分析了中国海洋事业的成就与差距,提出海水西调工程建设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建议,阐明了“引渤济锡”示范工程,开创了中国全面深层次利用海洋资源的新时代等观点。
文章对海水浇灌沙漠的后果作了几种设想,并对可能形成的地貌特征给了简单的分析,提出进行小规模实验的建议。工程对水源地的渤海影响也进行了一些分析。
区域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物种的引入、消失,自然要素和现象的变化,人文景观和各种工程项目的的建设等都将使区域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即生态环境逐步进入良性循环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而一个区域的发展是以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协调为基础的,并使生态环境逐渐步入良性循环。有关专家提出的引渤济锡工程的构想是从渤海调水到锡盟,大规模开发煤炭资源,以达到加快经济发展、改善锡盟生态环境的为目的,并兼有
本文阐明了陆海统筹的方针,并对陆海统筹的实施与探索开拓,弘扬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
在海洋深水技术产业领域,需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环境迎头赶上。而且我国周边海洋深水资源的开发形势,又要求我们加倍努力尽快适应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的需要。所以,加快发展我国海洋深水技术产业意义重大,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采取合作、自主创新正确的途径和措施加快发展步伐。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不顾资源浪费,不顾恶化生存环境,盲目的现代化发展,正在给人类的地球家园带来严重破坏,使人类自己的生存发展出现了严重危机。对地球家园破坏、污染最严重的是陆地和大气层,现在轮到海洋了。其实,人们对海洋的污染原本就不在乎,只是随着盲目的现代化高度发展,越发严重。加之陆地出现的严重污染和资源的枯竭,迫使人们把目光转向了海洋,关注了海洋的开发和保护,从而把人类推进到了海洋世纪。本文阐明统
本文从地图制图的角度阐述了编制灾害链图集的工艺流程,并结合MAPGIS的数字制图技术讲述了灾害链图集的编制方法。对编制方法的数据输入、数据处理、误差校正、质量检查和图幅输出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19世纪中叶,东亚黄河、长江和北美密西西比河发生连年大洪水,和前期及同期全球密集大地震密切相关。显示重大自然灾害链在地球表层的有序过程,其间含有特定的物理机制和因果规律。本文简要叙述这一发现,希望引起地球科学界和减灾工程界的关注,并可为中、美等国大洪水预测及防洪、抗洪工作提供地球物理参考背景。
1819年8月28日至9月11日,黄河中游北干流、泾洛渭河、沁河、伊洛河相继发生暴雨洪水,陕县最大洪峰流量接近30 000 m3/s。下游多处决溢,南北两岸大范围受灾。河南兰阳(今兰考)八堡以下50余里河道竟至淤平,不少河段淤至与堤顶同高,严重恶化了下游河道,大大降低了行洪输沙能力,为1855年黄河大改道准备了条件。本文依据历史记载,就雨情、水情、灾情等加以分析,并核查国内外地震记录,发现西南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