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进校地融合,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济宁学院为例

来源 :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五次工作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499710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宁学院坐落在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故里曲阜.学校前身是济宁师范专科学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高校.升本以来,学校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推进校地融合,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济宁学院(高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不断完善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力促进了学校转型发展、科学发展。
其他文献
2000年以后新建本科院校达600余所,大大增进了中国本科院校的办学实力.但是,由于升本时间短,本科办学经验缺乏,一些学校存在着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脱节的现象,不仅人才培
本文基于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从探索如何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以西京学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为契机,阐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
本文阐述了西安翻译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为强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注重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强化创新实验区的建设,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严抓实践教
本文根据政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针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所面临的困境,结合梧州学院的政校企
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与能力是其它能力得以展现和实现的重要基础.将心理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着力点,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施心理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会议
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应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并能为地方基础
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进程,高师院校尤其是地方
立足地方、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重新构建和打造课程体系、合作开办专业,建立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创建大学生研究学习和创新实践平台、邀
本文论述了应用技术型大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要处理好四大关系,提出了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加强创新环境建设,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加强教学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泉州师范学院确立"根植泉州、服务泉州"的办学理念,按照"厚基础、强素质、重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建立"链群对接"的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