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羊羊与灰太狼”现象--析大众传播背景下儿童文艺的受众跨界

来源 :第十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him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首先分析了当代青年人,在大众传播时代,已经形成了专属当下的大众狂欢式的文化习性,其次分析了轻松戏谑的受众心态,然后分析了儿童文艺受众对象的时代体察,《喜羊羊与灰太狼》引发了当下大众文化传播背景下儿童文艺作品的一次受众跨界现象,并显示了儿童受众与成人受众的自然交融。当然,这种交融,不是消磨个性的交融,而是审美接受的交融,启示我们对儿童文艺作品的艺术生命与受众对象的纵深思索。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童谣集的多样性,一本童谣集,汇集了诸位一流诗人、画家、音乐家的不同手笔,被编辑在同一个主题下,显示了极高的综合艺术价值。其次介绍了从作为综合艺术的诗集到童谣集,这种思想给童谣集带来了强烈的影响,包含了儿童画和曲谱的童谣集,被要求比诗集具有更高的综合艺术度,介绍了《真珠岛》,分析了童谣集的综合艺术性及其影响。
中国台湾少年小说中呈现的世界图像,我把它们区分成两种形式:“外观”,即以台湾为基点,向外观看世界的种种,也许只是游历见闻,也许是介人深刻体验的思索;“内视”,这种形式则是就台湾内部呈现的多元文化融会现象来审视,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主义思潮蔓延的现代,文学创作无可避免地卷入这些议题,少年小说作为启发少年儿童迈人成熟阶段思考人生的阅读桥梁,如何引导他们把眼界放宽,看见多元的世界图像,理解包容异文化,并认同
香港中国语文科目前所进行的课程改革,其中一个方向是扭转中国语文多年来与文学分家的局面,"品德情意"亦被称为中国语文教育的九大元素之一."品德情意"在概念及教育的执行上,素来属于训育、辅导等范畴,如何将之融合到中国语文的常规课程中,以致语文学习能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产生正面而深刻的影响,是中文教育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首先介绍了情意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其次分析了少年小说作为语文科课程资源,然后介绍了少年小说
本文首先介绍了韩国创作童话里出现的“附加由来谈话语”,其次介绍了韩国创作童话的意义体现和文学性形象化,用一句话概括说明性传说或由来谈类型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的这些韩国创作童话,就是:它成了“体会世上存在的所有受到冷遇的事物和生命体的痛苦、展示其克服痛苦之美”的文学,成为将“世上存在的所有东西都具有其珍贵价值”这一事实抒情地主题化的独创性体裁。优秀的创作童话丝毫不透露出其教育性,“各自拥有自己的某种体
现代颠覆童话文本在颠覆旧有的乌托邦时,包含着一种重构的理想。这往往表现在:其一,颠覆文本虽然有反乌托邦的性质,但并未颠覆和解构传统童话乌托邦世界的某些终极价值。其二,通过戏仿行为,动画片制作者赋予童话世界以新的内涵,使得重构的乌托邦比经典童话中的乌托邦世界更加平等和自由。与任何具有破坏力的武器一样,戏仿亦是一柄双刃剑。当文化生产者在单纯的商业利润的驱使下,纯粹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对经典文本进行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童话从清末时期到现在的源流与发展,其次介绍了理论的演进,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健全和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随着人们对孩子成长有更高层次的认识,以及童话报刊在挣扎中锤炼得更趋成熟,未来的童话将有一个新的发展前景。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喜欢神奇美丽、幻想丰富的童话世界,未来需要有拥有美好心灵和创造才能的人才。近几年来,童话的创作又有了新的势头。童话不仅仍会生存和发展,还会进一步拓宽领域,会有更
在博客上的少儿散文创作,由于创作者心中的“读者意识”比较强,所以在行文中会出现直接的“你”或是隐含的“你”,可以较为充分地实现作者之“我”与小读者之“你”间的情感交流、精神对话。这样的少儿散文叙述便于抒写作为成人之“我”的体验和认识,把“浅”和“深”,“少年世界”和“成人世界”巧妙地统一起来,很好地完成情感和意旨的传达。少儿散文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情感的交流,又有知识的传递,多直面少儿的精神需
所有儿童文学类别中,奇幻文学最受欢迎,老少咸宜,也最适合以其他媒体方式呈现,分析了奇幻文学的研究成果,台湾奇幻文学的研究与介绍除了以纸本形式呈现之外,更多关于台湾奇幻文学的文字反倒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流传与互通声息。观察此种现象,主要有早期在网络世界扎根;研究领域的边缘地位两种原因,台湾奇幻文学值得更多点关注的眼神,认为:试着用“奇幻”的态度去思考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将会有惊喜的发现。“奇幻”不会只是
笔者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并将自己的思考付诸行动,以检验是否有效。笔者在完成“幼儿图画故事书”的教学任务后,发放了《贵阳幼师学生对图画书鉴赏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检验教学效果。调查表显示:学生认识到早期阅读和图画书的重要性;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评价基本满意;对图画书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期望学校增加“图画故事书”的课时量。在建议一栏里,学生出谋划策,从中能真正体会到学生想学习以提高自己对儿童文学作
本文首先分析了跨领域研究缘起,其次介绍了台湾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现况与精神分析方法论,然后分析了徐素霞图画书《妈妈,外面有阳光》中母亲、女儿的游戏,透过精神分析、生态女性主义、台湾美术史发展与作者创作脉络的扣合解读《妈妈,外面有阳光》,发现台湾的乡土性议题并未随着当代图像创作的多元化与西方创作方法论的移人而散失,反而与创作者本人的跨区域经历结合,形成台湾儿童图画书视觉创作持续不断的传统与内在性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