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比率及活性变化

来源 :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调节性T (Treg)细胞在急性肝衰竭(ALF)患者外周血中的比率、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名ALF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PBMCs中CD4+CD25+CD12710w Treg细胞占CD4+细胞的比率.通过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观察从各组患者PBMCs中分离的CD4+CD25+CD127l0w Treg细胞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变化.同时检测外周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沉(ESR)、免疫球蛋白(Ig)等水平.给果:ALF患者PBMCs中Treg细胞占CD4+细胞的比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4.20±1.34)%比(8.34±0.89)%,t= 8.81, P < 0.01]。加入ALF患者分离得到的Treg细胞的MLR, Treg细胞抑制同源性PBMCs细胞增殖的能力被明显削弱,cpm=(21.48±4.14) × 103;与健康对照者[cpm=(6.32±1.18) × 1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1.26, P< 0.01)。而ALF患者外周血hsGRP、ESR、Ig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 < 0.05)。ALF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下降与hsCRP和IgG升高成负相关(r=-0.634, P<0.01;r = -0.596, P<0.01)。结论:急性肝衰竭患者存在Treg细胞数量及活性的下降,Treg细胞等免疫调节因素可能在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了BAPTA-AM对Chang liver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Chang liver细胞,BAPTA-AM, EGTA, NH4Cl,并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能力,应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膜通道孔开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并应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色素C和PARP的表达情况。结果:经NH4Cl处理后的细胞凋亡比例随其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逐渐
目的:明确强的松联合优思佛短期治疗AIH-PBC重叠综合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乏力、纳差、肝区不适患者41例,极度疲乏者7例.瘙痒患者38例,黄疸患者36例,均给予强的松(0.5mg/kg/d)联合进口UDCA(熊去氧胆酸)(15mg/kg/d)治疗.结果:41例患者乏力、纳差、肝区不适症状均消
本文选择HBV相关性肝衰竭43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h17水平,ELASA法检测IL-17水平,与肝功能、PT、HBV标志物进行相关性分析;与慢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表达水平进行对比;采用受试工作者曲线(ROC)判断Th17、IL-17对预后的预测,并与iMELD评分进行比较,分析了Th17、IL-17在HBV相关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SACLF)、慢性肝衰竭(CLF)患者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妊娠期使用替比夫定联合母婴阻断技术实施母婴阻断的效果.方法:10例妊娠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全部给予LdT抗病毒治疗,其中2例在妊娠前开始使用;8例妊娠期ALT异常孕妇予阿托莫兰护肝治疗.根据患者意愿自然分娩或剖宫产,胎儿娩出后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脐带血检测乙肝病毒载量.出生后6月、12月检测婴儿HBVDNA、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成功
目的:通过对现有的15种病毒性肝病进行相关常规生化检验并做回归性分析,找出最佳的项目测试方法,将之合理组合,针对不同的肝病现状建立更好得到评估模型,从而提高诊断病毒性肝病正确率.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找出病毒性肝病的种类、特征和检验方法,在笔者所在医院数据库中抽选160例由乙肝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度肝炎患者的病历,将这些病历视为对照组;再选择160名正常健康人群的血清来测定相关的
目的:探讨氨代谢双通路的同时恢复是否能够进一步提高HepG2细胞的降氨能力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携带hGS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过表达hArgⅠ和hOTC的HepG2细胞HepG2/(hArgI十hOTC)4,筛选一株新的重组HepG2细胞HepG2/(hArgⅠ+hOTC+AFhGS)1;采用细胞活力实验检测该细胞在高浓度氨环境中的耐受能力,通过谷氨酰胺和尿素合成量检测其实际降氨能力;并采用
本文拟探讨在同一个实验体系中,采用不同的标化策略,观察多个研究靶基因在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差异,评价不同参考基因及标化策略不同对循环miRNA水平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标化策略会影响血浆循环miRNA的定量结果,使得不同实验室报道的实验数据出现不一致甚至矛盾。制定规范化的检测指南,统一内参基因的选择和标化策略可能是进一步研究特定miRNA是否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的首要任务。血浆miR
目的:旨在探讨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今后DILI的早期诊治和预防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2月一2011年Z月收治的186例经肝穿刺病理学诊断的DILI患者,对其用药史、病理特点、临床表现、生化以及治疗转归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引起DILI前3位的药物是中药91例(49%)、抗生素41例(22%)、解热镇痛药23例(12.4%)。临床分类:药物性肝衰竭
本文回顾性分析另外2010年6月至2012年4月因肝硬化伴重度胃底静脉曲张住院并行首次胃底组织粘合剂治疗的患者46例,探讨了内镜下胃底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gastric variceal injection,GVI)术后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发生率及与肝硬化疾病相关的影响其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Child-Pugh B/C级、γ一谷氨酞转肽酶及脾脏长径是与肝硬化疾病相关的影响GVI术后胃底静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一种,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伴门脉炎症性改变,最终导致纤维化及肝硬化。其常伴发其它自身免疫病,但关于伴发腮腺炎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报道少见。其机制尚不清楚,但易感宿主某些感染可促发PBC,针对该例患者,患者反复病毒感染可能参与了PBC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