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络“端到端原则”研究

来源 :第四届上海交通大学——ICA国际新媒体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217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到端原则"是塑造互联网形态的一项基本技术原则.这一技术原则对于网络空间最根本的型塑就是互联网"去中心化"效应.由于人与人之间自由连接,所以网络是一个去中心化、去层级化的虚拟公共空间;由于信息自由交流,网络用户通过社会化学习获得知识的外溢效应;由于思想的随机碰撞,网络具有社会创新的内嵌机制.在社交媒体时代,社群空间内容生产体系中组织化生产(PGC)、用户生产(UGC)和数据驱动的算法推荐(Al)的多元复杂弹性博弈,也同样以端到端原则为指导,并维持这种博弈的均衡;同时,共享经济等新经济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等社会运动,突破了以往资本主义市场化体制的竞争性社会关系,创造了以社会和社群关系的维护为目标的未来性"礼物经济"模式.总结来说,"端到端原则"仍是未来互联网基本的技术原则和价值精神.
其他文献
在高职院校首创西班牙语商务陪同实战课程体验式教学,其意义在于紧贴长三角地区的就业实际,有效提升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掌握现代商务实际操作技能,凸显应用西班牙语的专业优势,达到教师和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和谐共进.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面临的新挑战及"立体式课堂"教育模式优势的基础上,以经典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构建心理健康"立体式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一个教学内容丰满、呈现手段多样、体现心理元素、充满生活气息、彰显人文关怀的网络课堂;营造一个集情感体验、行为训练、讨论分享、探究思考为一体的良好师生互动的理论课堂;搭建一个学生自主选择
本研究从推进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持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阐述了工作背景,分析了学校现有质量保证体系的优势与不足,认为校本质量保证体系、专业建设、智能化校园建设和数据分析队伍为目前急需提升的四大方面,并提出相应整改建议,对学校进一步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创新质量保证机制,建立校本质量保证体系,培育现代质量文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本文依据高校的教育体制和思维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核心理念,设计在线学习、课程建设、移动学习、协作交流、互动课堂五大部分,实现了基于计算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平台取得了较好的运行效果.
探讨信息技术支持下"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介绍在"抗菌药物及细菌耐药性检测"课程中应用的具体方法和过程,讨论"双主体互动"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构建和效果分析,实践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的教学理念,为高职医学检验课堂创新提供新思路.
In this work,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enhance the develop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ies and engagement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discussed.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organizing and executing three-
语言是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和交流的首要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深入推进,目前我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发展面临小语种人才匮乏的瓶颈,因此,制定小语种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面向中东欧"多语种+"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国内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本文尝试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实践基地四个方面探讨面向中东欧的"多语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方案.
目的:构建"涉外护理情景模拟"课程,以促进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护理专业能力的协同培养.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框架,应用观察法、访谈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专家会议法等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行动小组从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5个方面开展建设,成功构建了集英语语言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于一体的课程.课程实施有利于学生、授课教师、课程甚至学科的发展.结论:行动
作为社会交往中极其重要的一种传播策略,性别归类效应在计算机辅助传播中普遍存在.然而,随着人机传播的普及,一个重要的问题日益突显:性别归类效应在人机传播中是否同样存在?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提供答案,招募了245名大学生观察者,基于同一个目标人物与微软小冰聊天机器人以及与人类朋友的交互文本,让观察者判断目标人物的性别.结果显示,根据与人的交互文本,其判断准确率高达69.0%;而根据与聊天机器人的交互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正在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在新闻传播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大数据与算法技术手段的出现给传播学研究者带来新的研究方法,但同时也给传统的内容分析法带来新的挑战.计算型数据分析法迎合了大数据时代,快速便捷且分析量大,然而会丢失很多媒介语境中深层的含义,也无法挖掘语言和文字中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内涵的微妙之处,网络内容研究如果仅依赖大数据计算分析可能会产生偏差,因此大数据时代依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