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与吴鞠通辨治湿证比较研究

来源 :2015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创新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sheep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伤寒与温病的关系是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的热点,寒温比较是研究的方向.通过将张仲景与吴鞠通的著作作对比研究,分析的内容包括湿证名称、主治方剂的法度、类方、同名方和高频使用的中药剂量等.结果发现,吴鞠通学术渊源于张仲景,开创三焦辨证治疗湿证,提出了新的湿证名称,主治方药和仲景重叠范围广,为临床使用经方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综述近年来介孔硅纳米粒子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进展,包括介孔硅纳米粒子的特点、合成工艺、功能化等,并对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动态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和归纳.鉴于介孔硅纳米粒子化学惰性、比表面积大、可协调的孔径大小、生物相容性好及表面易功能化等特性,将其作为药物传递载体可以实现药物的缓控释,克服一般药物传递系统存在的载药量小、生物利用度低、药物易发生泄漏等缺陷,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型药物载体,在医
从《金匮要略》原文出发,探讨其对慢病防治的临床意义.从治疗原则上看,论述了痼疾加卒病的先后治则,以及治疗慢病时重视调理脾胃后天的原则.从治疗方式上看,论述了治疗慢病多采用丸、散剂,用药剂量相对较小,而且慢病剂量多从小到大逐渐加量,试探性的用药方法.从治疗手段上看,针对慢病多为多法并用,手段多样化.
《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为现存最早病因病机学专著,全书50卷中专论小儿杂病6卷,总结了隋以前儿科学成就.《病源》不载药方,重视灸法,运用灸法治疗多种急危病候.本文以《病源》灸法治疗小儿杂病诸候为出发点,分为小儿慎灸、灸背俞法及小儿灸惊三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阴阳脉死候》是有关三阴三阳之脉死亡证候记载的帛书文献.作为某些慢性病发展的最终阶段,死脉证候于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早期简帛文献中关于死脉证候的相关描述与记载具有重大价值.《阴阳脉死候》一篇含三处以“气”表述的语段.在综述《阴阳脉死候》概况的基础上,对比《内经》与《难经》的相关内容,对三个“气”所表达的概念内涵进行逐一分析,以还原古人原义.以期文本的深入诠释对临床实践具有启发性意义.
唐容川是早期倡导中西汇通的著名医家,在西医学的传入对中医学产生巨大冲击的历史背景下,唐氏立足中医基本理论,并借鉴西医学重要生理病理学机理,构建了中西汇通学说.他认为脏腑结构决定功能,有相应的形质才会产生相应的气化功能,并且对“肝藏血,主疏泄”这一肝脏功能有独特的认识,这对后世《中医基础理论》中藏象理论的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本文尝试从历史对比的角度阐释唐容川对肝脏理论认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金匮要略》是仲景论述杂病的专著,其中《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又为全书之总纲,对后世认识杂病规律有重要的作用.本篇继承《内经》中众多治疗和预防思想,提出审因论治原则;早期治疗原则;虚实异治原则;表里缓急原则;新久先后原则;随其所喜原则等,不仅对多种内伤杂病的治疗做了原则性提示,而且对现代高发的慢性病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如存正气于内,防治疾病的传变,是治疗未病的核心.在发病学上,重视正与邪、人体
《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的君臣佐使的制方法得到是学术界大多数人的认可.但《内经》中所提出的气味制方法则却未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黄帝内经》对于五味中酸、苦、甘、辛、咸有系统的认识,奠定了后世药物五味理论的基础.本文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从五味与五行、五味与五脏、五味的禁忌几方面来探讨制方之法,对于理解古代经方的制方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辨证制方及创新制方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清代李炳的《辨疫琐言》在中医温病学历史上匠心独运,防疫治疫经验临床实效性高.文章主要从李炳对吴又可论疫理论提出异议诸方面论及其本人对疫病之感邪途径、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的临证经验,并对李炳在疫病临床治疗方面使用大黄及“清气饮”进行具体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对当代传染性疾病的临床辨证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目的:述评唐以前辨治痰饮的医学成就.方法:对唐以前著名医学著作进行研究,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侯论》、《千金方》和《外台秘要方》等;分别从上述医学文献及其所论述痰饮的传承情况、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和方药进行学术评价.结果:《黄帝内经》对痰饮界定欠清晰,但是提出了脏腑水液代谢理论和气味配伍组方规律;《诸病源侯论》系统总结了人体产生痰饮的病因病机,《千金方》和《外台秘要方》广
针刺作为中医的治疗手段之一,行之有效,适应症遍及内、外、妇、儿等科,但是指导针刺的治疗理论,属于理论研究的薄弱部分,目前研究少有人涉足;在妇科临床中,月经病是发病率最高、就诊人数最多的常见病,针刺调经在临床中应用逐渐被重视,早在《甲乙经》中已有针刺治疗月经病的记载,历代针灸专著也有所涉及,然而主要以医案形式呈现,重在选穴,说理甚少.本文拟从针刺治疗月经病的选穴规律,通过教材和主要针灸专著的对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