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对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生物量分布格局的影响

来源 :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ishum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探讨放牧对草原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为草地合理管理提供依据科学。结果表明:(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地上总生物量减少,从不放牧238.14 g/m~2减少到重度放牧的79.60g/m~2;但杂类草比例随放牧梯度增加而增加,由35.93%增加到97.66%。(2)地下总生物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放牧强度为0.46 Au·hm-2时最小,2013年为733.25 g/m~2、2014年为682.99 g/m~2。(3)不同放牧强度处理下,草地地下生物量分布都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在0-30cm范围内的地下生物量占地下总生物量的84.64%-90.73%。(4)放牧影响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分布格局,植物0-10cm的地下生物量比例在轻度放牧下最大,2013年为61.86%,2014年为64.43%,呈现表层化现象。
其他文献
文章介绍一种机载雷达侦察系统复杂电磁环境下侦测能力地面模拟试验方法,分别对试验环境构建、试验项目规划、试验实施流程及测试与评估设备的要求和组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实际的工程应用表明,机载雷达侦察系统复杂电磁环境下侦测能力地面模拟试验方法科学有效地指导了复杂电磁环境模拟、试验项目总体规划、测试与评估设备设计及试验实施。较好地实现了全面、充分地检验复杂电磁环境下机载雷达侦察系统侦测能力的目的,为系统
“课程化”教研促进教研组将教研活动变成研修活动,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促成教师情感、认知与行为的全面参与,使每个人都乐于承担教研责任并从中得到全面成长。基于“课程化”思路的教研组深度教研具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设计教研活动和转化研究成果为课程内容的特点,其从“目标制订—内容设计—教研形式选择—教研实施—教研评价”五个方面展开,为教师提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能力和开展自主深度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提高教
随着仿真技术在智能弹药研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研究智能化、标准化、工程化仿真理论与方法迫在眉睫。介绍了智能弹药仿真技术近几年来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果;结合现有仿真技术与工程试验,重点对比分析国内外中长波红外/电视图像制导、激光制导、毫米波制导、组合导航等多个不同智能弹药系统在仿真技术、方法、设备等多个方面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展望我国智能弹药仿真技术领域的差距、发展趋势及对策。
光电载荷半实物仿真是无人机光电系统研制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1]。介绍了无人机光电载荷半实物仿真系统功能和工作原理,多角度论述了高动态半实物仿真系统研发中的关键技术,指出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及发展方向,最后结合无人机光电载荷"搜索-探测-锁定-跟踪-打击-评估"全作战链任务应用趋势,指出适应未来复杂战场环境的智能化协同仿真模式,将成为无人机光电载荷半实物仿真的主要发展趋势。
<正>一、引言晶硅电池绒面反射率测量仪又称D8积分式反射仪,是用来测量光伏晶硅电池绒面反射率的专用仪器,在光伏企业中广泛使用。主要应用在制绒、清洗、PECVD等工序中的反射率测量。目前此类绒面反射率测定仪没有国家标准,通常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7724和德国标准DIN5033制作。反射测量几何条件采用漫射8度,光学原
期刊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治理是全球高度关注的议题和中国的国家战略之一,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二者共同的工作抓手,但当前缺少二者协同背景下的自然保护地建设路径的研究。分别回顾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协同治理在国际社会和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保护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实践,分析了基于二者协同的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的三大优势、三大机遇和三大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缓与适应协同、界内与界外协同、体系与个
当下,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持续深化,高校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提出的,是新时代构建全面培养体系、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着眼于“五育”融合目标导向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劳动实践素质,加强德智体美劳之间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本文主要探讨课程第二单元"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的教学设计方案。
期刊
“微党课”党建教育模式是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势的一种党建教育载体,为新时代党建教育工作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文章从“微党课”模式的内涵入手,分析当前“微党课”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探讨新媒体视域下发展“微党课”党建教育模式的路径,以期为“微党课”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