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诱惑--天台山文化散论

来源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国文化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shu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认为自"绝地天通"("失乐园")以后,通天人之际的"神圣"诉求就成了人们超越凡俗的一个持久愿景.这一愿景在先知圣贤、宗教经典、学术思想的多维努力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当然,也不应忽视这些经验和理论赖以产生的"神圣空间"的功劳.天台山正是拥有众多"光环"的神圣空间之一,因此,对它的文化阐释和功能发掘,无疑会对华夏道统的赓续以及当代信仰的重建起到促进和示范作用.文章从三个部分介绍了遇仙、修道的偶然选择及其背后的区域地理。轴心时代的理性崛起及儒释道的道统建构。超越“俗谛”的心性诉求与圣地的当代使命。
其他文献
历史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类活动的记载和总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天台山内藏锦绣,以其雄伟多姿的自然风貌和深邃厚实的社会内涵,孕育出既丰富多彩又具有相对独立体系的"名山文化".它是山岳文化的结晶.如何将天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转化为财富是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介绍了天台山具有的丰富的人文、自然、宗教、文化等优秀的资源,并对于如何开发弘扬天台文化进行了建言,比如做好天台山文化的研究工作、保护
天台山有着丰富的宗教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宗教和民俗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是台州旅游的重要支柱.本文对天台山的宗教旅游资源和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并针对天台的旅游特性,依据宗教旅游资源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理论和原则,对天台山的宗教旅游和民俗旅游开发进行初步探索.
天台县以天台山名,地处浙江中东部,东临东海,南接括苍,西至盘山,北是天台山脉,绵延至普陀.早在七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吴赤乌二年立县,距今一千八百年的历史,今有人口近六十万.天台境内,山峦叠嶂,始丰溪自西向东横亘于中,居民村落分布两岸,农耕以地为主,田少地多,自古称"八山半水分半田"以种旱粮为主,大米稀少.文章主要就天台地区的民风、民俗、民居、饮食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教归一"是指儒释道三教在义理上的互相融汇调和.亦称三教合一、三教一理、三教同源等等.天台山文化是一种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地域性文化.纵观学术界五彩缤纷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天台山文化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儒释道三教共棲一山,和谐相处,互相融合,共同发展.能够造成这种共栖共荣文化局面的内在原因,就在于儒释道"三教归一"的共同理念.也就是说,"三教归一"是天台山文化的精髓所在.文章介绍了佛教在此融合
明代思想家黄绾(1477-1551,一作1480-1554)出人意料地说,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艮"卦最为重要,最能代表中国文化."艮"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最普通不过的一卦,与其他卦相比,除了是不同内容的卦外实在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就是这不显山不露水"貌不惊人"的"艮"卦,居然却入了黄绾之"法眼",被他看作是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或中国文化的命根子,中国文化的种子,从而使得在六十四卦中一直以
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哲学,天台思想是紧紧围绕着止观学说而展开的.因此之故,作为论证世间万象与主体之心念互具不离的"一念三千"之说,是天台智顗大师晚年方才提出并给予较完整地论证的.而作为其立论基础的"三谛圆融"思想则系智顗吸收、继承其祖师慧文、慧思之"一心三观"而提炼出来的."性具实相"也是从"一心三观"的观法形态之下成立的.因此,"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乃天台哲学成立其"一念三千"的本体论模式的
佛教传入东土以后,中国固有学术传统得其裨助,经过自唐迄宋的消化吸收,遂有儒家理学与心学别开生面的崭新发展,不仅儒家自身彻上彻下的形上哲学义理世界得以建成,即儒道释三家和合互动的良好学术生态格局亦逐渐形成,从而体现了中国文化妥善安顿人的精神生命的价值诉求与发展方向.两宋大儒多与宗门禅德往返,禅学实际已成为他们体道证道的入门初阶,不仅体现了"三教合一"的历史发展潮流,反映了华夏民族充分发挥高层次心灵或
作为中国第一个民族化佛学宗派,天台宗以“教观双美”著称,其雄浑博大的思想体系向为世人所景仰、称赞。尤其是,智者大师以其别致的“判教”形式判别佛教不同系统,调停诸说,将佛教呈现为一有次第层级的庞大体系之学,其理论构建能力令人惊叹。不过在慨叹智者大师超逸群伦之智的同时,需要追问的是:台宗于陈隋之际自命“圆教”,峻拔独立而睥睨他教,此“意味”着自然,作为一理论表说,“圆教”乃确立于智者大师之手,故其与智
本文通过史料文献稽考和学术史梳理,认为道教史上的"南宗"至少有三种不同所指,有泛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南宗指宋代时期奉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为祖师,专以修炼金丹为务的道教宗派,又称金丹派南宗;广义的南宗指活动于中国南方地域的道教宗派,既包括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留元长一系的金丹派南宗,还包涵其前身钟吕金丹道,以及元明清以后金丹派南宗与全真道合流并宗后在南方形成的
中国人对于和谐、和睦的追求由来已久,而和谐、和睦的哲学根基则是事物的共生、共在.共生、共在是中国哲学对于宇宙万物样态、状态及生存方式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态度.文章指出,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共生、共在的,并因此也是并且应当是和处、和谐的.共生、共在是事物的本然,和处、和谐是事物的应然.本然是强调本来如此,应然是强调应当如此.并详细地从共生、共在、和处、和谐几个角度论述了其和合共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