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尾水壅水堰水下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2010中国可再生能源科技发展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闽江水口水电站尾水位因河流下切和坝下采砂降低约4.4m,已严重威胁到发电机组正常运行与电网供电安全.为治理电站尾水位降低对水电站安全的危害,提出了尾水壅水堰治理措施,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模型试验验证.由于水口坝下闽江河段,不能断流,要求其下泄流量Q≥308 m3/s.为实现在不停机的条件下完成尾水壅水堰工程的水下和动水施工,提出了半圆柱壳体水下缓流施工平台技术,缆索吊装、水平牵引就位、翻转刚性托板、就位钢丝笼等施工关键技术.
其他文献
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是发展新型能源的重要选择,是国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焦点.本文总结了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分类、特点、利用及用途,介绍了国内外生物质能发展概况并综合评价了我国生物质产业,并对生物质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有机-无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具有无机、有机相变材料的优点,克服了单一相变材料的不足,使这种复合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几种较为常见的复合制备方法,溶胶凝胶法、插层复合法、微胶囊法及多孔介质法,并评价制备工艺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本文又从脂肪酸基/无机相变材料、聚乙二醇基/无机相变材料、石蜡基/无机相变材料及多元醇基/无机相变材料几个方面介绍了有机-无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转炉煤气的回收现状,同时介绍了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和对低CO浓度的废气循环再利用而生成转炉煤气的新方法.新方法不但可以增加转炉煤气的回收量,也可以显著提高转炉煤气的发热值,同时在减少能量消耗、增加能量收入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可以认为是一种高效益的转炉煤气再生.
本文结合最新数据对国内外近年来CO2排放情况、发电CO2排放因子(EF)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指出光伏系统减排CO2的潜力是由单位功率光伏系统输出的电能而减少的CO2排放数量,其计算方法是光伏系统在工作寿命期间所产生的电能乘以CO2排放因子。它取决于光伏系统的类型(并网还是离网系统)、太阳辐照量、方阵的安装倾角及系统的综合效率等因素,本文对中国部分城市按照最佳倾角和垂直安装两种并网光伏系统的情况进行
以废木材生物质的有效利用为目的,结合热天平分析结果,在双颗粒流化床连续热解反应器中,对松木生物质分别进行了非催化和催化的热解实验,调查了双颗粒流化床的流化特性和松木生物质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热解特性.由实验可知,生物质挥发分随热解温度存在一个释放最快的区域,723K低温热解条件下,释放了大约92%的挥发分.在773K的温度下,产物中的低分子化合物IOG、HCG以及HCL的收率之和只有3.1wt%,d
铝硅合金是较为理想的金属相变储热材料.本文建立了外圆周半边加热、中心管提热的垂直布置的圆柱型储热体模型,采用FLUENT6.3软件,对铝硅合金的相变储热及放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了三种尺寸的圆柱体,各自在两种热流密度100和200kW/m2下进行相变储热和放热,分析并总结铝硅合金固-液相变界面的移动及其温度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储热过程中储热体全部熔化所需的最高温度不超过920K;放热过程中
优良藻种选育、微藻采收、微藻制油技术是制约微藻生物燃料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微藻生物燃料技术研究现状,针对微藻制油环节展开了细致分析,总结了微藻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微藻热解液化、微藻直接液化取得的成果与进展,指出了目前微藻制油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结合微藻生物燃料工业应用的最新进展,对该领域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本实验采用批式厌氧消化以及实验模拟SBR工艺处理处理奶牛场养殖污水.研究了该组合模式对奶牛场养殖污水的处理效果,同时讨论了对COD、NH+4—N和TP去除原因.厌氧消化停留时间分别为3、6、9、12、15、18天;实验室模拟SBR工艺周期为12小时.实验表明在厌氧消化6d时,COD和BOD5的去除率分别为76.4%、87.3%,接近最大去除潜力,但剩余的主要为难降解COD.在模拟SBR活性污泥法条
由于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引起的气候变暖与气候异常问题日益严重,因此二氧化碳捕获与再利用技术已成为目前备受各国政府关注的前沿技术,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介绍了二氧化碳捕获及其固定方式,对二氧化碳固定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几种不同催化剂下,二氧化碳利用的过程转化率、反应条件及其优缺点.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催化氢化二氧化碳耗能较高,因此在进一步开发高效催化剂同时,应着力研究如何降低过程高能耗问题.光催化
鄱阳湖流域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通过对鄱阳湖流域农作物秸秆资源全面调查,研究了各地区的秸秆资源量及利用现状,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途径和状况的趋势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表明,2008年鄱阳湖流域农作物秸秆主要来源为稻秸,占总量的84.00%;主要分布在吉安、宜春等地市.鄱阳湖流域秸秆利用以传统的家庭燃用、秸秆还田以及养畜等用途为主,现正在向工业加工、能源、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