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固定与资源化研究进展

来源 :2010中国可再生能源科技发展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hu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引起的气候变暖与气候异常问题日益严重,因此二氧化碳捕获与再利用技术已成为目前备受各国政府关注的前沿技术,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介绍了二氧化碳捕获及其固定方式,对二氧化碳固定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几种不同催化剂下,二氧化碳利用的过程转化率、反应条件及其优缺点.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催化氢化二氧化碳耗能较高,因此在进一步开发高效催化剂同时,应着力研究如何降低过程高能耗问题.光催化反应整体能耗要远低于催化氢化二氧化碳,光催化法固定二氧化碳将会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其研究重点会集中在高效催化剂的开发上.目前光催化剂仍然存在着光谱应用范围窄,催化剂活性不高,转化率低的缺点.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让画家艺术会所成为当地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地标性建筑,其次介绍了让艺术回归自然,融入当地文化.创造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画家艺术会所,指出在设计的过程中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营造低碳环保的生活,城市的高速发展并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发展,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提高也不能说明整个国家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普及。对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的提高才是国之根本。我们应该重视艺术文化
本文首先介绍了人类与水的渊源及水的特征,其次介绍了不同民族人心目中的水的形象,然后从古代园林中感情丰富的静水以及多元化的现代水景等方面介绍了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是发展新型能源的重要选择,是国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焦点.本文总结了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分类、特点、利用及用途,介绍了国内外生物质能发展概况并综合评价了我国生物质产业,并对生物质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有机-无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具有无机、有机相变材料的优点,克服了单一相变材料的不足,使这种复合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几种较为常见的复合制备方法,溶胶凝胶法、插层复合法、微胶囊法及多孔介质法,并评价制备工艺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本文又从脂肪酸基/无机相变材料、聚乙二醇基/无机相变材料、石蜡基/无机相变材料及多元醇基/无机相变材料几个方面介绍了有机-无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转炉煤气的回收现状,同时介绍了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和对低CO浓度的废气循环再利用而生成转炉煤气的新方法.新方法不但可以增加转炉煤气的回收量,也可以显著提高转炉煤气的发热值,同时在减少能量消耗、增加能量收入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可以认为是一种高效益的转炉煤气再生.
本文结合最新数据对国内外近年来CO2排放情况、发电CO2排放因子(EF)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指出光伏系统减排CO2的潜力是由单位功率光伏系统输出的电能而减少的CO2排放数量,其计算方法是光伏系统在工作寿命期间所产生的电能乘以CO2排放因子。它取决于光伏系统的类型(并网还是离网系统)、太阳辐照量、方阵的安装倾角及系统的综合效率等因素,本文对中国部分城市按照最佳倾角和垂直安装两种并网光伏系统的情况进行
以废木材生物质的有效利用为目的,结合热天平分析结果,在双颗粒流化床连续热解反应器中,对松木生物质分别进行了非催化和催化的热解实验,调查了双颗粒流化床的流化特性和松木生物质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热解特性.由实验可知,生物质挥发分随热解温度存在一个释放最快的区域,723K低温热解条件下,释放了大约92%的挥发分.在773K的温度下,产物中的低分子化合物IOG、HCG以及HCL的收率之和只有3.1wt%,d
铝硅合金是较为理想的金属相变储热材料.本文建立了外圆周半边加热、中心管提热的垂直布置的圆柱型储热体模型,采用FLUENT6.3软件,对铝硅合金的相变储热及放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了三种尺寸的圆柱体,各自在两种热流密度100和200kW/m2下进行相变储热和放热,分析并总结铝硅合金固-液相变界面的移动及其温度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储热过程中储热体全部熔化所需的最高温度不超过920K;放热过程中
优良藻种选育、微藻采收、微藻制油技术是制约微藻生物燃料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微藻生物燃料技术研究现状,针对微藻制油环节展开了细致分析,总结了微藻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微藻热解液化、微藻直接液化取得的成果与进展,指出了目前微藻制油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结合微藻生物燃料工业应用的最新进展,对该领域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本实验采用批式厌氧消化以及实验模拟SBR工艺处理处理奶牛场养殖污水.研究了该组合模式对奶牛场养殖污水的处理效果,同时讨论了对COD、NH+4—N和TP去除原因.厌氧消化停留时间分别为3、6、9、12、15、18天;实验室模拟SBR工艺周期为12小时.实验表明在厌氧消化6d时,COD和BOD5的去除率分别为76.4%、87.3%,接近最大去除潜力,但剩余的主要为难降解COD.在模拟SBR活性污泥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