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CO排放模型研究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00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建立了火花点火式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CO的生成模型,以MATLAB程序设计语言为应用平台,对CO的排放量进行了模拟仿真,得到了发动机缸内CO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煤层气组分变化对CO排放的影响,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证实,本文所建立的CO排放模型是合理的.另外,理论和试验结果表明,从降低发动机CO排放量的角度来看,提高煤层气中的甲烷浓度是有利的.
其他文献
本文在一台200MW燃煤锅炉上进行了炉膛三维温度场可视化实验研究.现场实验结果表明,炉膛上部温度分布较低,并且呈典型的单峰形状;燃烧器区域的温度分布较高,能够反应火焰出口处的回流区.三维温度场可视化结果刷新一次的时间不超过5秒,满足在线监测的要求.用水冷枪抽气热电偶对温度场可视化结果进行了检验,相对误差在5%之内.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动力系统观念,即微型热光电TPV(thermophotovoltaic)系统.微型燃烧室是微型TPV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为了获得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需要使燃烧器壁面四周处于较高且分布均匀的温度状态.尺寸效应对微型燃烧室中的持续燃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分析微型燃烧器中燃烧的可行性和有关影响因素,在不同工况下进行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流量和混合比范围内,可以在火焰管内维持
在MPP并行计算环境下采用斑图动力学方法对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喷雾两相湍流不稳定燃烧过程进行了研究.气相控制方程组用欧拉坐标系下的Navier-Stokes方程组描述,液相控制方程组在Lagrangian坐标系下进行描述,气、液两相作用通过方程组的源项互相耦合.分析了燃烧室内喷雾的高压蒸发过程.对发动机燃烧室内的湍流两相燃烧过程的稳定燃烧状态和高频自激不稳定燃烧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分析,得出了
用TG和DSC研究了普通级和纳米级的铝、镍金属粉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铝粉对它热分解几乎没有影响,纳米镍粉明显地促进了高温阶段的热分解,并随着含量的减少而减弱.利用Coats-Redfern积分法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纳米镍粉使超细高氯酸铵热分解的表现活化能从157.85kJ·mol下降为134.88kJ·mol,而其热分解的机理函数都同属于"成核和核成长"的Avrami-E
本文对一种自行设计的环状出口气泡雾化喷嘴的雾化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VIDIO CAP跟踪拍摄不同气液质量流量比ALR情况下液体射流过程与液膜的破碎过程,并分析了环状喷嘴出口下游液膜收缩成壳现象,以及在气动力与气泡爆炸作用下液膜破碎的原因.
本文利用三维激光颗粒动态分析仪(Dual PDA)对环状出口气泡雾化喷嘴下游流场的速度分布、颗粒直径分布以及通量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喷嘴出口附近主流区域存在大量具有负向速度的颗粒,并且此处的颗粒平均直径显著减小,为气泡雾化机理提供了佐证;在喷嘴出口下游轴心处液雾呈现逆向流动趋势,证明此处存在负压回流;沿轴向的速度分布曲线与颗粒直径分布曲线的变化趋势说明气泡"爆炸"发生在出口下游5至15毫米距离内.
本文通过地面常温、常压下进行的喷嘴雾化试验,来研究一种空气辅助离心式雾化喷嘴的雾化特性.分析该喷嘴的离心力和空气动力分别在雾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给出了索太尔平均直径SMD和罗迅—罗姆勒分布指数N随燃油压力和气液比变化的曲线图,并对空气协助雾化和各风速下该喷嘴的雾化情况分别对比进行了讨论.
本文简要介绍了等离子体法脱除汽油发动机尾气中HC和PM的试验装置和在不同极间电压下HC和PM脱除率变化曲线,并对每条曲线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解释其形成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用等离子体法脱除汽车尾气打下基础.
应用激光相位多谱勒技术测量了柴油-甲缩醛混合燃料的速度场和粒径场,在直喷式柴油机上研究了该混合燃料的燃烧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甲缩醛的添加可改善柴油的雾化,增加喷雾轴线上的粒子速度,但减少喷雾锥角;同时以远大于其加入的比便降低柴油机排气烟度,但对氮氧化物的排放影响不大.柴油机采用甲缩醛作燃油添加剂时,需改造燃油系统.
稀燃技术由于可以大幅改善汽车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近年来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然而,由于稀燃的富氧燃烧,使得NOx降低较小.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催化转化系统并对一台改装后的电控燃油喷射16气门准均质稀燃汽油机进行了降低NOx排放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转化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准均质稀燃汽油机的NOx排放.在中低转速、中小负荷即稀燃发动机常用工况下,NOx催化转化率最高可以达到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