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志质量的目标控制--以《北川羌族自治县志(1988-2007)·民族篇》等为例

来源 :第五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tl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志是一个内涵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实际上是关于当地民族情况综合记述的学问。从己出版的志书看,各民族情况千差万别,志书整体布局不尽一格,应当从实际出发,主要反映各民族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从编纂形式看,民族志大致可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民族区域志书,整体描述一个群体的全貌,即自治区域地方志;另一类是专题的即从民族种类来记述的独立分设民族志、编、章、节(至于个别单一民族的志书应属特色志不在此文讨论之列)。民族志的编纂,同时也是一个敏感性和复杂性相当高的问题,记述的难度大,技巧性强,政治敏锐度高,特别是编纂第二轮志书背景下,提出建立民族志质量的目标控制很有必要。当然,这里提的质量目标控制也只是一个宏观参照系,旨在从顶层设计角度就编纂的业务指导思想、编纂原则、编纂内容、编纂方法、突出特点、评价标准等提出一个质量目标控制创新体系,以加强环节监督,实现目标控制。
其他文献
《厦门市志(1996-2005)》工业篇概述记述全面、详略得当、特点突出,体例规范、拟目得体,语言简练、叙事清晰。但金无足赤,任何一部志书不是十全十美的,《厦门市志(1996-2005)》工
研究方言,不仅要研究它的发展历史,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它的语音系统。方言语音系统编辑体现在志书上还要注重它的读音。《厦门市志》(1996-2005)“方言”从整体来看,尤其是第二、
提高二轮志书编纂质量应建立承编单位之间的联动机制,解决由于机构、人员变化造成的资料隐性缺失问题。发挥专家智库的作用,建立专家派驻机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
文章指出《厦门市志(1996-2005)》第三编《环境资源》、《石狮市志(1998-2010)》卷二《环境资源》、《北川县志(1988-2007)》第二篇《自然地理》编撰反映了新方志编撰工作者
地方志编纂如何突显地方特色,成为衡量志书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又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邑者以志为鉴."因此,当代地方志的科学技术篇目有了特别的地位和作用.地方志的科学技术篇目介绍科技发展的背景和条件
资料是地方志书的生命,是编纂志书的基础.没有扎实的资料基础,就不可能编纂出高质量的志书.因此,修志之始资料收集工作就应放在首位.笔者以《厦门市志(1996~2005)》(以下简称
时代特色是对第二轮市县志编撰提出的明确要求之一。第二轮市县志时限大多在1978年至2010年之间,这个时限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最为迅速,中国社会变化最为巨大的时段,对二轮市县
本文拟从《石狮市志(1998-2010)》(评议稿)篇目设置的评议,结合实际工作中一些市县二轮志书篇目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下自己对市县志篇目设置相对规范性之必要性的认识,提出
本文以《北川羌族自治县志(1988-2007)》为例,对该志在编修过程中创新行为的成功与失败的地方进行简单剖析,指出志书坚持的原则是“横不缺要项,竖不断主线”,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