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弹簧模型的变电站时钟驯服算法研究

来源 :2015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80085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智能变电站的快速发展,变电站对全站数字化信息采集及传递的要求越来越高,时间同步系统的可靠性及精确性性能对于在线分析与事后分析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本文为提高电力系统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可靠性,通过对时间同步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分析不同驯服方式和守时方式对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可靠性的影响。介绍了时间同步系统基本原则要求,详述了时间同步系统硬件/软件调钟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弹簧模型的时钟驯服算法及基于直方图改进应用的守时算法,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膨胀土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对工程建设具有较大危害,本文以某立交桥工程为依托,根据地质勘测报告得知此立交桥所在场地的地层分布为:填筑土、素填土、淤泥质土、黏土、粉质黏土、粉砂、圆砾、强风化泥岩、强风化粉砂岩、中风化泥岩.对其桥墩承台下基桩竖向承载力运用自平衡静载试验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由检测结果得出:3根基桩承载力都满足工程要求.
依托张家港市振兴路大桥桩基工程项目,对苏南地区两根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检测桩进行自平衡测试基桩法静载试验研究,确定了检测桩的极限承载力、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等参数,以及承载特性与位移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检测桩的承载性能及超长桩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成果为类似桩基工程提供参考.
天津117大厦建筑高度597m,结构体系复杂且荷载大,场地为以粘性土、粉土为主,中间夹有多层厚度变化较大的砂层.本工程采用超长钻孔灌注桩,由于当地无类似工程经验,桩基设计与施工难度大.现场进行了两组试桩试验,第一组试桩桩径1000mm,采用桩端桩侧联合后注浆,进行了不同桩端持力层的对比试验,桩端埋深100~120m,最大加载值达42000kN.初步确定了以10-5粉砂层为桩端持力层;第二组试桩桩径
在上部均布荷载作用下柔性基础基底压力是均匀分布的,基底以下土体在同一深度附加应力呈现中间大、周围小的分布规律,导致基础沉降中间大、周围小.刚性基础的沉降是均匀的,必然导致基底压力的分布为周围大、中间小.软基上的油罐筏板基础是具有一定刚度的基础,但并非刚性基础,因而基底压力分布应该介于柔性基础和刚性基础之间,沉降为中间大、周围小的不均匀分布.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用UB模型
通过分析具有脆性跌落特性的脆性岩石单轴强度试验中的特征应力和破坏规律,探讨了脆性岩石单轴抗压起裂应力水平与Hoek-Brown材料常数mi及抗拉强度的内在联系.在Griffith(格里菲斯)强度理论及脆性岩石拉伸和压缩两种条件下裂纹起裂、扩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定义起裂应力水平指标σci/σc,并重新定义适用于岩石材料的压拉强度比计算公式.采用TAW-2000电液伺服岩石三轴试验机分别进行了闪长岩、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响应特性是由其控制保护系统决定的.建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是分析交直流交互影响,特别是交流系统故障时直流换相失败过程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PSCAD/EMTDC软件建立了能够反映实际直流控制保护系统调控特性的详细直流模型。对实际复杂交直流电网而言,直流系统的响应特性,特别是直流换相失败及其恢复过程与直流接入的交流系统网架强度、无功电压支撑能力以及多直流间的交互影响等因素密
为更准确地定性和定量绝缘子污秽水溶性阴离子成分,本文建立了一种采用毛细管离子色谱检测绝缘子污秽水溶性阴离子成分的方法.样品经超声溶解、过滤后采用毛细管离子色谱分析柱,优化KOH梯度淋洗,抑制电导检测,外标法定量.该方法表明山东地区线路绝缘子污秽水溶性阴离子中不含NO2-,除报道的F-、Cl-、SO42-、NO3-、PO43-外检测出C2O42-.该方法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99.9%
本文通过对一起雷击造成220kV GIS内部放电的事故分析,分析了放电过程:波纹管内部,因安装调试、检修等原因,可能遗留金属微粒、灰尘等异物,也可能是波纹管上有毛刺,表面电场更加不均匀.过电压作用下,盆式绝缘子上静触头屏蔽罩端部和导电棒的端部对波纹管内壁击穿放电,形成接地短路故障.提出了对GIS设备进行现场冲击耐压试验、积极采用带电局放检测,及时发现和消除绝缘薄弱点和隐患等预防此类事故的防范措施.
针对风电场接入贵州毕节地区薄弱电网后,地区电网的安全稳定特性进行研究.分析风电出力对低电压问题和过载问题的影响,揭示特定故障下风电出力与地区电网低电压问题之间的关系,并针对风电接入特点,提出应对大容量风电接入的毕节地区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改进方案.
本文以某电厂百万机组为例,分析了主管道膨胀位移不足的主要原因,并对管道支吊架调整以及设计院的设计后续改进提出了适当增加管系“刚度”,提高管道运行的稳定性等建议,有效地解决了管道下沉的问题,并对解决类似问题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