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中心腹腔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监测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三届感染与抗微生物治疗论坛、第九届全国感染性疾病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第一届上海国际临床微生物及抗微生物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6543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监测2008-2010年我国不同地区6所教学医院腹腔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 方法:收集2008-2010年全国6所教学医院腹腔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多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concentrations,MICs)。数据输入WHONET5.6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 结果:2008-2010年共收集到腹腔感染大肠埃希菌789株和肺炎克雷伯菌263株。对于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类药物保持了高的体外抗菌活性(敏感率96.7%~99.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7-1%~93.2%)和阿米卡星(86.7%~89.8%)次之。头孢菌素中细菌对头孢他啶的敏感率较高(48.5%~59.2%),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在2010年的敏感率仅为24.5%~32.8%。两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率逐年降低。氨苄西林-舒巴坦的敏感率最低,为12.4%~20.6%。大肠埃希菌中ESBL所占比率逐年上升,从2008年的59.7%升至2010年的73.5%。对于肺炎克雷伯菌,厄他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保持了较高的抗菌活性,菌株敏感率在2010年分别为94.1%、97.1%、92.6%和85.3%。细菌对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72.1%,2010)和头孢吡肟(79.1%,2010)的敏感率略高于头孢噻肟(61.8%)和头孢曲松(60.3%)。临床分离菌株对两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率有所回升,从2008年的58.4%~60.4%到2010年的64.7%~72.1%。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的发生率略有下降,从2008年的37.6%至2010年的28.1%。 结论:腹腔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保持了较高的体外敏感性,但对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敏感率逐年降低;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较低,提示临床谨慎使用。
其他文献
患者女19岁,河南籍,主因全身红斑、丘疹伴发热12天于2010年11月10日入院。患者12天前于劳累后出现低热,伴咽痛、头晕、乏力、纳差。就医于当地诊所,予退热药物及糖皮质激素静滴后,体温仍高于正常,并于全身躯干、四肢出现粟粒大小红色丘疹,伴轻度瘙痒。就医外院化验血象高,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占35%,诊断为扁桃体炎,予多种抗生素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性、性传播性疾病之一。目前公认阴道加德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GV)是BV的主要致病菌,从97%~100%的BV患者阴道分泌物中都可检测到,但从近1/3的正常妇女阴道分泌物中也可分离到该菌,故其定植数量成为影响BV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运用自制人血双层吐温平皿(human bila
目的:对我科诊断的疱疹样天疱疮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 1978年10月至2010年11月在我科确诊为疱疹样疱疮的患者42例,对其中随访资料≥3个月的39例患者按体表受累面积分为轻症组19例、中症组11例、重症组9例,行疗效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已治愈或基本治愈,2例在随访期内死亡,9例仍在维持治疗,13例失访。结论:无论在临床表现还是治疗反应上,疱疹样天疱疮与其它类型的天疱疮都存在较大差别。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症(Epidermolytic Hyperkeratosis,EHK,OMIM 113800),又称为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bullous Congenitalichthyosiform erythroderma,BCIE),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人群患病率为1/10万~1/30万,半数以上患者为散发病例。
雄激素源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icia,AGA),是一种常见的毛发疾患,Hamilton和Küster都证实了雄激素源性脱发是一种雄激素依赖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近年来雄激素受体(AR)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原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PCR和基因序列分析对AGA患者外周血标本进行研究,探索在我国汉族人群中AR上的GGN重复序列和两个非同义SNP与AGA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报告如下。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又称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由于大多数瘤细胞显示Ki-1抗原或CD30阳性,故又称Ki-1淋巴瘤或CD30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该病发病率低,以皮肤红斑为首发表现者更为少见,现将所见1例报告如下。
患儿,女,10岁。以“面部红斑丘疹伴鳞屑渗出2年”为主诉于2010年12月28日来我科门诊就诊,诊断为湿疹。查体中发现患儿头部局部秃发。患儿家长诉患儿于2008年11月患面部湿疹后,性格变得急躁、消极,不愿与其他人接触。后患儿闲时就习惯性的拔头发,致头部似斑秃样改变,家长未引起注意。患儿系第1胎,足月顺产,学习成绩良好。
患者,女,20岁,因口腔溃烂18年,伴唇部皮损3年,逐渐加重并波及头面部,于2011年1月6日第3次就诊我科。患者自2岁始发现口腔粘膜有糜烂和白膜损害,自觉症状轻微,在外院确诊为口腔念珠菌感染。几年来多口含制霉菌素片(1~2片/d)治疗,严重时短期口服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治疗,口腔粘膜损害时轻时重,持续至今未愈。3年前始唇部皮肤出现红肿,脱皮,干裂,结痂,逐渐加重扩展,以上唇明显,有时伴瘙痒,曾在外院
汉方医学亦称东洋医学或东方医学,是由《皇帝内经》、《伤寒论》、《金医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国古典医学传入日本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日本应用的汉方称为“日本汉方”。日本汉方在皮肤科领域应用较多的为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一些慢性难治性疾病等。日本汉方分古方派、后世方派和以上两者合用的折衷派,但总的看来以古方派为汉方医学的中心,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对皮肤病进行汉方治疗。以下简要介绍日本皮肤科领
从2005-2009年用白补何紫汤治疗白癜风150例,报告如下1病例和方法:1.1、病例共观察150例患者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40例,女60例,年龄2-60岁,病程1年以上34例,5年以内者42例。发病部位,局限型48例,节段型22例,散发型20例,肢端型10例。活动期68例,稳定期32例。对照组50例,其中局限型15例,节段型10例,散发型18例,肢段型7例,活动期32例,稳定期18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