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症(严重掌跖角化过度-1型)角蛋白1基因突变研究

来源 :2011年京津冀地区皮肤性病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veadva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症(Epidermolytic Hyperkeratosis,EHK,OMIM 113800),又称为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bullous Congenitalichthyosiform erythroderma,BCIE),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人群患病率为1/10万~1/30万,半数以上患者为散发病例。
其他文献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功能紊乱的广泛程度覆盖整个免疫系统。而细胞免疫异常是发病机制中的主要环节,尤其是T淋巴细胞的变化在SLE发病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为探讨T淋巴细胞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我们对58例不同证型SLE患者外周血中的CD4+、CD8+两大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男,14岁,山东人。后腰部褐青色皮疹渐增大14年。患者出生后不久出现后腰部褐青色皮疹,初约甲盖大小,逐渐增大,无明显痛痒。患儿生长发育及智力正常,自幼不能憋尿,尿床,10岁后始缓解。自觉站立时间较长后双腿胀痛,足弓疼痛。患儿出生后一直稀便,7个月后服用“止泻停”后略缓解。目前大便较稀,约2-3次/日,小便次数较多,夜间约1-2次,尿量正常。
淀粉样变病(amyloidosis)是一组表现各异的临床综合征,其共同特点是淀粉样蛋白物质在病变组织沉积,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女之比约3:1。根据病变累及的部位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全身性)淀粉样变。系统性淀粉样变病又可进一步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家族遗传性。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病(PSA)又称Lubarsch-Pick病。
患者女,45岁。主诉:外阴肿物6年。现病史: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侧大阴唇内侧出现一皮色小丘疹,随后皮疹缓慢增大,无破溃,偶有轻痒。遂于2010年9月来我科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检查:左侧大阴唇内侧可见一皮色结节,直径约1cm大小,境界清楚,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无破溃(图1)。
梅毒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病原体为苍白螺旋体。发生于鼻部的二期梅毒少见,现将2002年5月至2010年3月期间伴鼻部皮损的二期梅毒4例报告如下。4例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44.3岁,均有不洁性行为史且为异性恋。2例曾于2~3周前发生外生殖器溃疡,余2例否认外生殖器溃疡史。病程4周到3个月,均以鼻部浸润斑块、结节为主述就诊,2例伴鼻堵咽痛。伴咽痛者曾在耳鼻喉科就诊,被诊断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引起的深部真菌病,发病率低,误诊率高,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临床报道极少。现将我科近期收治1例免疫功能缺陷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资料报道如下。患儿,男,1岁2个月。主因“间断发热伴反复肺部感染10个月,皮疹2月”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4度,神清,精神尚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略膨隆,肝肋下及边,脾肋下未
狒狒综合征为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一型,属于Ⅳ型变态反应,表现为之前通过接触汞而致敏的个体,再次接触化合态或金属态汞时,于躯干褶皱处及四肢屈侧,摩擦部位出现的红斑皮疹。可伴有糜烂,渗出,以及发热等全身症状,而血清汞含量及尿汞含量大多处于正常范围,区别于汞中毒,通常少见严重内脏器官损害。我院收治狒狒综合征一例,伴随肝功能异常,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19岁,河南籍,主因全身红斑、丘疹伴发热12天于2010年11月10日入院。患者12天前于劳累后出现低热,伴咽痛、头晕、乏力、纳差。就医于当地诊所,予退热药物及糖皮质激素静滴后,体温仍高于正常,并于全身躯干、四肢出现粟粒大小红色丘疹,伴轻度瘙痒。就医外院化验血象高,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占35%,诊断为扁桃体炎,予多种抗生素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性、性传播性疾病之一。目前公认阴道加德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GV)是BV的主要致病菌,从97%~100%的BV患者阴道分泌物中都可检测到,但从近1/3的正常妇女阴道分泌物中也可分离到该菌,故其定植数量成为影响BV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运用自制人血双层吐温平皿(human bila
目的:对我科诊断的疱疹样天疱疮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 1978年10月至2010年11月在我科确诊为疱疹样疱疮的患者42例,对其中随访资料≥3个月的39例患者按体表受累面积分为轻症组19例、中症组11例、重症组9例,行疗效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已治愈或基本治愈,2例在随访期内死亡,9例仍在维持治疗,13例失访。结论:无论在临床表现还是治疗反应上,疱疹样天疱疮与其它类型的天疱疮都存在较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