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再生方治疗治疗低危MDS临床研究

来源 :河北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七届年会暨河北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duiyu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中药再生方治疗治疗低危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7月低危MDS60例,均为本院住院和门诊患者,按WHO诊断和分型,其中RA12例,RCMD42例,RAS2例,MDS-U4例.随机分为再生方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再生方,水煎服,日一剂.对照组给予司坦唑醇,2mg,日三次口服.治疗期间患者如有感染发热及时应用抗菌药物,贫血严重或出血明显时输注红细胞悬液或血小板,并统计血细胞输注数量.结果 治疗组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血液学改善14例,总有效率66.7%.对照组部分缓解2例、血液学改善9例,总有效率3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 2=5.41,P<0.05).细胞形态观察,中药再生方治疗低危MDS,可以使红系病态造血减轻.再生方组红细胞输注量为14.6±10.2单位,对照组为21.5±14.6单位,两组比较红细胞输注量差异有显著意义(t=2.18,P<0.05).再生方组血小板输注量为5.8±4.5单位(1人份为1单位),对照组为12.7±6.2单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2.31,P<0.05).再生方组4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均为轻微的消化道反应,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对照组30例有20例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x 2=17.78,P<0.01).结论 再生方治疗低危MDS有较好疗效,有效率高于司坦唑醇,并减少红血细胞和血小板输注,无严重不良反应.形态学观察再生方可改善红系病态造血,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显著改善.
其他文献
贫血的原因甚多,因而贫血的病因诊断就非常必要,有时也非常困难。本文系统介绍了贫血病因诊断的临床思维程序,第一步首先应明确贫血是否存在,贫血的程度如何?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不难确立。第二步根据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贫血的类型及性质,第三步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资料得出病因诊断。最后介绍了贫血首诊处理的原则,第一步应遵循的基本治疗原则,第二步病因治疗是关键,第三步综合分析采取何种治疗
根据患者就诊时临床资料,患者病初诊断为SAA,予以CsA免疫抑制、雄激素促造血及对症支持治疗,临床表现无改善,患者外周血三系细胞仍明显减少,之后选择大剂量CTX治疗,经隔离预防、治疗措施,无严重感染并发症,治疗后第35个月,复查外周血三系血细胞恢复正常水平。于诊断AA后约48个月,疾病转化为骨髓恶性克隆性疾病,之后在短短2个多月后进展为急性白血病。总之,大剂量CTX治疗SAA发生早期感染风险增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根本原因是造血干细胞的染色体异常导致其恶变,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按发病可能的原因主要分为原发性MDS和继发性MDS。治疗方法有支持治疗、低强度治疗、高强度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IDS。
肾脏轻链沉积病属于浆细胞病,在临床上较少见,诊断治疗较困难.以小剂量硼替佐米治疗一例患者获得良效.这例原发性LCDD患者,以肾功能衰竭起病,临床诊断较困难,最终以肾组织活检和尿免疫球蛋白固定电泳检查确诊。用小剂量硼替佐咪加地塞米松治疗4疗程获得良好效果。提示小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对LCDD也可以有较好治疗作用,有必要在临床进一步观察,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
目的: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近7年146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因素及治疗反应.方法: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共收治MM患者243例(初治及复治病例),对其中资料完整的146例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反应及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1.多发性骨髓瘤好发于60岁以上患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起病症状以乏力、贫血、骨痛多见。IgG型M
目的:通过对12例诊断明确的抗凝血灭鼠药中度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对临床遇到的有明显凝血异常的病例减少误诊、漏诊,提高治疗有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抗凝血灭鼠药中毒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抗凝血灭鼠药中毒患者出血表现多样,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等.但所有患者出血倾向均较明显.治疗前患者PT、APTT延长明显,经补充维生素Kl及血浆等治疗后,PT、APTT等指标恢复正
最近本科诊断1例伴有del(20q12)CL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根据其骨髓形态学、骨髓病理、流式细胞学检查可明确诊断为CLL。这例患者初诊时未进行染色体检查,对氟达拉滨为主的方案治疗反应较好。但此次出现血小板明显减少,从治疗反应来看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染色体核型分析存在20q12-异常,给与其激素、静丙治疗抑制自身免疫反应,血小板恢复。20q-在CLL中的意义有必要在临床进一步观察。
通过分析近期我科相继出现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转为淋巴瘤患者的资料,指出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原发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恶性淋巴瘤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确诊上述疾病的患者应在诊断、治疗和随访等各个环节,警惕恶性淋巴瘤的出现,以期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关于原发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关系报道不少见,但有关自身免疫性贫血转为淋巴瘤的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血液风湿科住院的6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患者,随机分为咖啡酸片治疗组和利可君片治疗组。在免疫治疗的基础上,咖啡酸治疗组口服咖啡酸片,利可君治疗组口服利可君片。研究显示,咖啡酸片治疗组治疗4周后,粒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数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且粒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上升幅度均明显高于利可君组(P<0.05),可提高机体免疫
长期不明原因发热(LFUO)的患者临床较为常见,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诊断困难。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亦缺乏简便而特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措施,本文系统介绍了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维程序,第一步首先应明确是否为LFUO,第二步重视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寻找诊断线索,第三步辅助检查是明确LFUO的重要方法,应根据病情选择检查项目,第四步诊断性治疗也可为诊断提供线索,第五步综合分析各种临床资料以明确诊断.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