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医药治疗哮喘用药分布规律研究

来源 :第八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www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古今中医药治疗哮喘用药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古代中医和现代中医治疗哮喘用药分布规律特点,比较二者之异同,为临床上及现代研究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依据。方法:古代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检索数据库,现代检索2004年~2014年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临床报道或医案。对所得哮喘治疗方进行全面整理,建立数据库。利用频数频率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古今治疗哮喘方的组方用药概况与特点。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古方最终纳入统计方剂526首,涉及中药240味;今方最终纳入统计方剂309首,涉及中药201味。单味药的统计结果表明古今用药排名前十的药物有五味是相同的,分别是甘草、杏仁、麻黄、五味子、半夏,差异较明显的是古方中人参、肉桂、干姜排名前十,但在今方中应用频率不高,而今方常用的地龙、蝉蜕、僵蚕在古方中并非高频用药;从归经看,归肺经、脾经、肝经的药物较多;从四气看,温性药物较多;从五味看,辛味、苦味、甘味药物较多;从高频药的分类看,止咳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在古今医家治疗哮喘的方剂中占主导地位,而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在古代治疗哮喘中的运用较多,平肝息风药和活血化瘀药在现代治疗哮喘药物中的运用较多。结论:古今哮喘治疗的核心用药是一致的,体现了中医治则治法的精髓。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用药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与对疾病的认识、患者体质的变化、疾病证候的变迁以及中药的用药变化等因素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 以分子对接技术从芹菜籽小分子化合物中虚拟筛选具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揭示芹菜籽发挥降尿酸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 检索整理相关文献收集芹菜籽已知小分子化合物并用Chembio 3D软件绘制化合物三维结构并进行能量优化,建立配体库;从PDB数据库下载配体1N5X,使用Chimera软件删除多余链及配体,采用Autodock 4.2分子对接软件对受体蛋白加氢加电荷,进行分子对接计算虚拟筛选
目的:观察羌活抗炎、镇痛的药理作用,并探讨其活性成分.方法:通过二甲苯小鼠耳部肿胀实验观察羌活挥发油抗炎作用,通过醋酸扭体法和小鼠热板法观察其镇痛效果,通过GC-MS联用分析羌活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建立完全弗氏佐剂关节炎模型,观察大鼠机械疼痛阈值、足趾容积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足趾组织研磨液IL-1β、IL-6、TNF-α、PGE2水平,通过UPLC-MS法分析羌活醇提液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羌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CCl4所致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姜黄素高剂量组、姜黄素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第一次肝纤维化模型采用腹腔注射50% CCl4橄榄油,剂量为0.5ml/100g,以后各次腹腔注射30% CCl4橄榄油,剂量为0.3ml/100g,每周腹腔注射2次,正常组腹腔注射等量的橄榄油,连续六周.姜黄素高、低剂量组的灌胃剂量分别为12
目的 观察IBS内脏高敏性大鼠结肠MC、SP及SP mRNA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探讨MC活化、MC与SP表达的相关性在内脏高敏性发病机制的作用及痛泻要方对其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乳鼠直肠扩张刺激法结合乳鼠与母鼠短暂分离制备IBS内脏高敏性大鼠模型.第12w-14w,灌胃痛泻要方2.03g/kg.第14w取结肠组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MC进行染色,以免疫组化染色法和RT-PCR分析结肠组织中SP、S
目的 研究通过给小鼠灌胃山豆根及山豆根配伍甘草的水煎液后,检测血液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肝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酶(GSH)、丙二醛(MDA)的含量,并结合肝组织的病理组织切片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核因子相关因子2 (Nrf2)蛋白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甘草配伍山豆根后减轻小鼠氧化应激肝损伤的作用。方法 SPF级KM小鼠50只,采用随
目的:观察栀子苷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果,从游离脂肪酸探讨栀子苷调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30只.正常组用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用高脂饲料制备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造模4周后,将30只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栀子苷组和血脂康组,每组大鼠10只,灌胃用药4周.记录大鼠体重、肝湿重、脂肪重量;用相应方法检测肝组织TG、FF
目的 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癌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临床合理用药及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无盲法和语言限制;根据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运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抗脑缺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但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有较多副作用,特别是有增加血栓的危险。近年来发现一些中药有增加内源性EPO的作用,且副作用较小。本文就促EPO生成中药在抗脑缺血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同时对其调控EPO可能的机制进行简单总结,为寻找潜在的新的抗脑缺血药物提供线索。
目的:补肾中药在抗衰老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揭示补肾中药抗衰老的机制可以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常用补肾中药抗衰老研究的文献资料,阐述其作用机制.结果:补肾中药的抗衰老作用一直以来都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发挥抗衰老作用确实有着特定的物质基础,相关的现代实验研究内容不断充实.实验研究表明,多种中药及中药成分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着抗衰老的作用.中药抗衰老的活性成
目的:通过比较大黄在中医药学,藏医药学和蒙医药学中临床应用的异同,希望在保留各自应用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借鉴,拓宽临床应用,以发扬祖国医学。方法:大黄是传统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常用药。在中医药学和民族医药学中来源相同,药用部位,性状鉴别特征,分布产地也一致,但由于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在对大黄的性味、主治功效的认识上和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上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从来源、药性、功效主治、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