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9~10日鲁东南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多尺度分析

来源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ena_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白动气象站、CEP 1°× 1°再分析资料、FY2卫星云图、天气雷达资料等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以期进一步全面认识产生强降水的有利条件和强降水的落区,对此类暴雨过程的预报预警和服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果表明:大暴雨由受副热带高压、低空切变线和地面气旋共同影响产生;低层强盛的西南急流建立起水汽通道输送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具有深厚的湿层和暖云层、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大的Cape值和K指数,有利于高降水效率的产生.强降水产生时,暴雨区上空存在较强的中β尺度系统,该系统具有强而窄的垂直上升运动、上下垂直的辐散辐合结构和强烈的对流不稳定等特征,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或辐合中心附近,对流云团发展为中尺度对流系统,雷达强回波没有明显的悬垂或倾斜结构.
其他文献
利用1966~2005年广东地区80个测站的月降水量和年降水资料,采用陆面蒸发经验模型计算得到各测站的月蒸发量,再根据水量平衡关系,得到可利用降水量,以此分析广东省大气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东地区可利用降水资源在前、后汛期、干季和全年的时空差异显著,前、后汛期可利用降水资源占全年80%以上,干季蒸发量大于可利用降水量,容易造成春旱和秋冬连旱.
利用淄博市所辖8个气象站1963~2012年逐日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并和2006~2011年山东省雷电监测网资料进行了初步对比研究,总结了淄博雷暴的主要天气类型.为有效开展雷电防御和灾害预警工作,深入研究雷电活动规律越来越迫切。结果表明:淄博年平均雷暴日为27.9天,属多雷区,全市南部山区年雷暴日比北部平原多;初雷暴日由北向南逐步延后,最晚雷暴终日是临淄区11月24日;年雷暴
城市重污染事件的发生除排放源外,气象条件是最直接的客观外因.本文以2013年2月21日-28日北京地区典型PM2.5重污染过程为例,基于气溶胶水平和垂直监测数据,常规及加密自动气象站数据和高时间分辨率风廓线数据,分析了重污染过程中不同尺度环流形势以及边界层结构的变化对PM2.5污染形成、累积和消散的影响.从而为今后预测和预警PMz.s重污染事件提供支持和依据。结果表明:北京地面持续的均压场或弱低压
外源助动遥感探测技术是介于被动遥感与主动遥感之间的一种新型遥感探测技术,它自身不具备电磁波辐射源,只有接收机,这一点类似于被动遥感;而又不同于被动遥感,不是利用自然辐射源或目标物本身的电磁波辐射,而是利用外部的人工辐射源发出的电磁波被目标物的反射的信号.利用目标物的反射的电磁波信号,这一点类似于雷达主动遥感;但却又不同于雷达主动遥感,没有自建人工辐射源自发自收电磁波,而是利用(第三方)外部辐射源,
双偏振雷达基于特征参数对电磁波的散射理论识别降水粒子相态,不同相态降水粒子由于在形状、大小和空间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一定极化状态的电磁波会产生不同的散射特性,导致与这些特性密切相关的雷达偏振参量也各不相同,综合利用这些偏振参量,可以有效的识别出各种水凝物的相态.本文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利用双偏振天气雷达识别降水粒子相态的理论基础上,首先介绍了模糊逻辑法相态识别方法,并给出了模糊逻辑算法识别降水粒子
在目前的能见度条件下,跟踪能见度变化,并研究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与机制,建立区域能见度仪观测站网,进行连续长期监测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针对广东地区的能见度观测展开分析和研究,借鉴空气质量监测站网设定方法提出适用于能见度观测布局适应性分布研究的新方案,在8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人工观测资料基础上,对广东地区已有的能见度仪观测站网布局进行优化,旨在建立一个科学的、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的能见度仪观测站网,可替代人
利用北京地区1958-2010年太阳辐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面太阳辐射状况.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太阳总辐射量的月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月平均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2月份;近53年来北京年太阳总辐射量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率为23.50(MJ/m2)/a,期间较明显的“变暗期”出现在1975-1992年,1993年后下降趋势减弱,没有出现明显“变亮期”,突变起始点发生在1980年前后;
随着GPS气象学的迅速发展,GPS技术已经在气象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本文介绍了GPS探测大气水汽的原理以及地基GPS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流程.利用湖北省GPS观测网2008年7月到2010年12月的GPS资料反演出的大气可降水量,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冬季大雾天气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有雾与无雾情况下GPS可降水量与能见度的合成分析,总结出了一些湖北冬季大雾天气中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级自动站(2400 多个)的观测资料分别对2012年的ECMFW(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和JMA(日本气象厅)数值模式资料的2m气温、地面相对湿度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数值模式资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观测资料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东部地区的适用性要高于西部地区,对于不同的地面气象要素,差异较大.ECMWF比JMA的2m气温资料更接近实际观测,冬季的结果
降水是大气中的水的相变过程.一般降水形成大致满足三个条件:水汽条件、垂直运动条件和云滴增长条件.一般降水可以分为7级,日降水量达到和超过50mm的降水称为暴雨,其中又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个量级.形成暴雨还必须满足如下的条件:充分的水汽供应:暴雨是在大气饱和比湿达到相当大的数值以上才形成的,除了相当高的饱和比湿外,还必须有充分的水汽供应,只靠某一地区大气柱中所含的水汽凝结下降量很小;强烈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