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镛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

来源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第三届全国内分泌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555xx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闫镛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以水湿、邪毒、瘀血致病邪气阻于肾络.其中络脉瘀阻贯穿于糖尿病肾病的全过程,也是疾病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故早期重在清利,中期注重泄浊,后期予以补益肝肾兼以化瘀泄浊,有效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同时内外合治,临床取得满意效果.
其他文献
病胃轻瘫的病因尚不明确,是以胃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征的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西医目前多应用促胃动力药及止吐药.促胃动力药可缓解DGP症状、改善胃排空;止吐药可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对胃排空延迟本身无明显改善.中医学把DGP归属于“消渴”“痞满”等病证范畴,认为本病以消渴日久,阴损气耗为本,气滞、湿阻、痰浊、血瘀、食积等引起胃失和降为标,本虚标实,病位多责之于脾、胃及肝.通过运用中药、
消渴病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其病名最早出自《内经》,《素问·奇病论》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过多饮食肥甘厚味,令人中焦内热、中满,而后转为消渴.消渴病并病是指消渴病进一步发展而变生其他病证而言.
消渴病,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特点为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中医治疗消渴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过程中依然广泛借鉴.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不断积累经验,对消渴症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有更深的体会,现综述如下.
文章从肝郁脾虚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发病机理和疏肝健脾是其治本之法介绍甘肃省名中医王志刚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
目的:观察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辨证治疗特点.方法:通过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观察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辨证治疗特点.结果与结论: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瘙痒症方面疗效确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以视网膜血管闭塞性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改变特征的致盲眼病.西医治疗本病主要干预方法包括激光光凝、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或糖皮质激素)以及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但这些治疗方法均为创伤性治疗,可导致相应的并发症产生.中医药因治疗效果明确,副作用小,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发现目前认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血瘀痰凝”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心血管终点事件是造成糖尿病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凝血功能异常对此起重要作用.因此,延缓糖尿病肾病(DN)进展、改善DN高凝状态对防治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西药抗凝效果较好,但不良反应较多,如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同时一部分人群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不能从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中药单味和组方防治血栓形成也有肯定疗效,且副作用少,二者结合对治疗DN血栓形成可优势互补.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高发病率与致残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治疗本病,从整体调节入手,立足于辨证论治,分清轻重缓急,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本文着重综述中医对糖尿病足溃疡的不同治疗方法.
随着2型糖尿病的人群增多,西医治疗降糖效果不理想、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大,出现低血糖、并发症等严重后果日益显露,中医药不良反应少、疗效稳定,在改善糖尿病症状及防治并发症方面其优势比较突出.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及认识总结如下.
糖尿病肾脏病是终末期肾病的首位病因,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脏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以氧化应激为切入点,探讨中医药在氧化/抗氧化失衡导致糖尿病肾脏病过程中的作用,总结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对于促进或抑制糖尿病肾脏病作用的现代内涵,以此来阐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对于糖尿病肾脏病治疗的新途径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