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量吸氧对眼部促新生血管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过量吸氧引发眼部新生血管的机理

来源 :山东省第十九次眼科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nlmnbala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量吸氧引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氧治疗后眼部新生血管增生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其发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通过高氧对眼部各种促新生血管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过量吸氧引发眼部新生血管的机理.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通过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细菌耐药性特点等手段综合评估,选择应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结果 病例1:患者男,83岁,因"排尿不适5年,血尿3月,少尿伴纳差3天"收入院ICU病房.入院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泌尿系结核.入院后给予相应治疗并多次痰培养到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会议
目的 调查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血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特征、耐药性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血培养阳性患者的微生物学数据,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
会议
目的:探讨泪道内窥镜下泪道检查联合泪道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治疗方法,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并评估辅助治疗方法的应用.方法:对46例(50只眼)慢性泪囊炎患者于局麻下扩张上、下泪小点将泪道内窥镜按常规泪道探通法插入泪道,监视器屏幕直视下找到泪道阻塞的部位直视下以微型环钻、泪道激光清除阻塞处增殖膜、增殖条索、息肉等,冲洗泪道完全通畅后,根据泪道阻塞的部位,置入人工鼻泪管或全泪道置入硅胶管,术后0.9%生理
目的:探讨白内障人工晶体术中同时行改良瞳孔成形术治疗瞳孔散大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外伤、青光眼大发作所致瞳孔散大需行白内障手术22例(只)眼,瞳孔直径≥5mm,或瞳孔畸形人工晶植入后可引起眩光者直接采用双弯针聚丙烯缝线于虹膜缺损处或拟缝合虹膜瞳孔缘周围角膜直接弧度进针,穿过虹膜缺损两侧或拟缝合瞳孔缘两点直接弧度出针,再回针,眼外打线结,眼内结扎.根据虹膜缺损、瞳孔形状,缝合虹膜1
目的:探讨眼内异物的病例特点、治疗时机、方式、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4-12间眼内异物患者56例(56眼).男51例,女5例,年龄18岁-65岁,平均36.2岁.总结眼内异物患者的就诊时间、眼内炎情况、手术时机、取出方式、眼内情况、预后.结果:就诊时间在24小时内48例,4例玻璃体炎性混浊,24-48小时间5例,1例眼内炎及角膜炎,48-96小时3例,无眼内炎。手术时间,除4
目的 We report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enetic environment of blaKPC-2 gene in KPC-Kp clinical strains from China belonging to diverse sequence types.方法 Thirty-five non-duplicated KPC-Kp isolates co
会议
目的 分析各型胰腺炎伴感染患者的病原学数据和感染特征,为临床控制胰腺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对华西医院2008-2013年收治的胰腺炎患者进行分组,分为慢性胰腺炎组和急性胰腺炎组,以及重症急性胰腺炎和轻症急性胰腺炎组.统计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和感染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类型胰腺炎伴感染患者中病原菌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18.4%-23.4%),其次为肠球菌(14.1%-18.4%).急性胰腺炎鲍曼不动
会议
目的 研究17株广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XDR-KPN)的耐药分子机制及同源性,以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预防和控制其暴发流行.方法 VITEK-2或API试纸条对菌株进行重新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PCR法检测灭活酶基因(包括β-内酰胺酶基因、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等)、可移
会议
Purpose:To introduce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remove localized punctal tumors under pathology control with primary 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Design:Retrospective,consecutive,case ser
会议
Purpose:reticulocalbin-1(Rcn1) is an endoplasmic reticulum(ER) chaperone for tb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 family.Rcn1 was reported to bind LDLR-related protein 6(LRP6) on cell surface.LR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