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痛证治举隅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nan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中医读仲景书,第一目的就在于得其意趣,用其方法,以治疗疾病.身痛一症,见于多种疾病中,细绎<金匮要略>身痛证治,将有助于余辈临床治疗身痛.倘能结合后世医家治身痛心法及余辈受<金匮>心法启示后的的临床切身体验,则能在日后治身痛时,溯流寻源,举一反三,十分有助于扩展临床思路.清代医家陈修园十分强调读仲景书于无字处,今笔者限于学识,兹先从仲景书有字处入手,略探<金匮>身痛治法,以为临床一助.不妥之处,尚祈教正.一、湿病身痛,二、中喝身痛,三、历节病身痛,四、阴毒病身痛,五、虚劳病身痛,六、肾着腰痛.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世界各国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已高达10﹪-20﹪,其中约有1/3会出现左心室肥厚,高血压LVH的发生原因中内分泌介质的变化-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活性增高,加速了心肌细胞内蛋白合成,提供了心肌肥厚的物质基础.在治疗上,应有效控制血压水平,降低RAAS的活性,能有效缓解高血压病LVH的发生和发展.这是降低高血压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本文的研究表明,中药保心降压康具有良好的降血压作
目的:探讨栝蒌薤白汤防治肺纤维化作用及机理.方法;用平阳霉素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后,中药组每天灌胃栝蒌薤白汤,28d后处死,观察、比较各组大鼠肺部病理组织学改变、肺组织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结果:模型组大鼠肺泡炎及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中药组,肺组织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中药组(p<0.05).结论:栝蒌薤白汤能明显减轻平阳霉素所致的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Functionaldyspepsia,FD)血和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olypeptide,VIP)、P物质(SubstanceP,SP)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的影响,明确该的促胃动力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夹尾激怒法造成肝胃不和型FD大鼠模型,观察该方对血液和组织中VIP、SP和SS的影响.结果
回顾近年来的文献资料,对温经汤在妇科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加以总结.认为温经汤的临床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谨守病机,异病同治"的原则.
张仲景(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抬体系,无论外感还是杂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本文将近10年来六经辨证论治内科杂病的情况综述于下。集近10年来中医药文献,总结六经辨证论治内科杂病的近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
本文通过对四逆散方证的来源、四逆散方证的历代研究、四逆散的功效、组方等理论问题做以梳理,对四逆散在古今临证实践中的应用做以回顾,对四逆散现代药理学实验研究、治疗疾病作用机制的探讨以及配伍规律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以期对四逆散方证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做以全面的总结,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拓宽思路.
中凤病是由于脏腑亏虚,气血失衡,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其本质是本虚标实,急性期以内风、邪热、痰浊、血瘀、腑实等标实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V气血虚为主。不少经方在此病某阶段时恰对其证,故得到较多应用。现将近十年来经方治疗中风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来经方在治疗中风病中的临床应用,以期对今后的运用有所帮助.
大黄蟅虫丸出自汉代医家张仲景的篇,由生大黄、黄芩、干地黄、蟅虫、水蛭、蛴螬、虻虫,桃仁、杏仁、芍药,干漆、甘草十二味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散结、缓中补虚之功效,用于治疗形体赢瘦、腹满不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的五劳虚极,内有干血之证.近年来人们对大黄蟅虫丸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也颇多,疗效可靠,尤其在治疗肝病、血液病、皮肤病、外科病、妇科病、骨关节病,脂质代谢异常、神经精神异常等方面显示了优势.现就本
仲景以辨病、辨证、辨脉、辨治为核心,挈之精髓,明施治之准绳,理法方药,一贯始终,誉谓医坛之圣典,立医活人之示范,始汉至今已千百年不衰,其中科学的含金量不喻可晓.不仅为伤寒而设,实乃百病救治之向导,立法遣方之慈航,凡医学大成者,无不苦登长沙堂室觅寻真经矣.时下风湿类疾病弥漫或侵蚀着新世纪人们的健康,现代医学技术对风湿免疫的防治疗效难尽仁义,今就仲景中有关风湿病的辩治方法与方药应用略述如下,冀欲缓解目
中多出体现了两法或多法并用的规律,并且极大丰富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内容.其中清温并用法是中多法并用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且在中体现的较为系统和全面,通过对中清温并用法的系统总结和归纳,并结合后世医家对清温并用法的理解和临床发挥,进行分析和归纳,有助于对清温并用法有更为清晰和全面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