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特征与思考

来源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er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加速转型,即将整体上进入信息社会初级阶段.弥合经济发展差距和数字鸿沟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双重发展使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以信息化推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信息社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根本途径.本文揭示区域空间演进规律,以及区域格局演变发展的特征,论证信息社会区域协调发展新特征,并从政策制定、信息化发展、理论研究与经济实践等方面提出几点思考,为信息社会背景下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战略思考.面对着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快速演变的信息化浪潮,我国应正视信息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及时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其他文献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指引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全局发展的基本理念.中国区域经济学科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从基础理论和实践热点两个层面创新完善研究内容体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要加强容纳空间维度的区域创新理论、创新型区域和区域创新绩效空间外溢等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同时关注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等实践热点问题;坚持协调发展理念,要加强经济轴或经济带、区际利益平衡、城市群或城市圈和“新四化
本文通过应用中心城市理论,研究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置业决策之间的关系.通过模型推导,得到结论,小型城市和中心城市的一体化发展,需要大力开展小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升小型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地区财产价值,吸引居民进入.居民的进入同时也是资金的进入,使得小型城市可以得到额外的生产要素,从而进入新的生产路径.大城市的发展可以带动周围小型城市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协同发展态
特色小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根植性的角度探讨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建立了“特色”形成的理论体系,将根植性分为自然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基础以及市场需求偏好这三类,分别从这三个方面研究特色的形成,并得出根植性本身具有独特性、网络性、发展性、继承性和易逝性的特性.根据根植性的理论原理,本文对我国第一批特色小镇进行分析,总结出各区域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特征,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论文把成都市地理辖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成都市整体的产业结构和辖区内各行政区的经济增长状况.通过对成都市2006-2014年的产业结构分析和各县(市、区)经济总量的差距分析,得出成都市整体产业结构形成了“三、二、一”结构,但是在区域经济内部各县(市、区)中形成了三圈层结构.最后分析形成三圈层的原因在于产业驱动、政府性资源、市场资源三方面约束,并结合创新、协调、共享等发展理念提出三方面对策,即:一是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亚洲经济圈和欧洲经济犬之间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经济体,现在已有70多个国家参与其中.为了达到共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以产业合作为纽带落实“一带一路”区域的省际地缘经济关系是关键.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是举国之策,涉及我国全境,但为了切实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从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维度考虑,本研究以18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即“一带一路”重点区域,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展开分析.
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及产业空间分工的深化,使经济地域系统及区域资源配置问题日趋复杂,区域发展实践的不断创新对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与培养模式变革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从下述方面探讨了区域经济学内容创新、教材建设与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其一,及时借鉴新的区位选择理论、区域增长理论、分工演进理论、城乡转型理论、空间不完全竞争理论等,推进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其二,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向,坚持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继
研究性学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以《城市经济学》研究性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两个方面对研究性课程教学进行探索.根据课程实践研究,发现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且有利于改善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化作为城市化进程的新型助推器,在世界范围内突破了传统城市资源配置的空间桎梏,使城市体系的发展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本文以辐射模型为基础构建信息网络模型,以人口迁徙网络关系矩阵为基础构建城市网络模型,运用QAP分析法,解析城市网络与信息网络的同质性及异质性、信息网络对城市网络进程的影响力、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城市网络演进的阶段性及不同演进阶段中的网络结构特征.
人是住房需求的主体,从人口角度研究住房需求是分析住房市场情况的一种基本方法.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影响住房需求的原因、作用机制、研究工具等几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文献回顾表明,住房需求存在密集年龄段,其原因可以归结为生命周期的差异;人口年龄结构影响住房需求的作用机制可归结为人口的余波效应;生命周期理论和OLG模型是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影响住房需求的基本工具.本文认为,关于人口年龄结构与住房需求的研究
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从1998年起有序推进,伴随着工业化进程所呈现的一个基本特征事实,是特大城市户籍限制收紧,对制造业劳动力流动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引入户籍制度限制带来的消费转移和效率损失效应,经过数值模拟发现特大城市已经进入了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劳动力短缺阶段”,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制造业劳动力流入有负面影响.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证明中国特大城市旨在控制人口的户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