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界的汉学史研究

来源 :“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fy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指出,概而论之民国学界之汉学史研究状况归纳起来,其显著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一、关注外人研究中国边获史地。二、研究机构出现以汉学史研究作为方向。三、高校开设相关汉学史性质课程。四、学术刊物积极报道汉学动态。五、翻译多、自著少,索引式论著多、专题论文少。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胡适《说儒》一文引发的争论,迄今学术界尚无人对之做系统地梳理和评析,笔者拟从学术史的角度对胡适此文所引起的问题争论进行一番回顾和梳理,并就胡适将儒与殷商联系在一起的理由进行了探讨。
由于传统统学术对中国边疆研究的不足,本文拟以民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的“边政学”为例,探讨中国边疆研究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转型历程及其特征。
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分析,笔者从龚自珍《天下第一序》谈起,讲述了乾嘉学术是道问学,以其十大门类。其次,简述了阮元学圈的学术事业中的编书工程。最后,描述了龚自珍在学术专门分类的兴起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拟从史学思想史的层面,对社会变革与“史界革命”的关系、史学近代转型的主要表征、“史界革命”的价值和困顿等方面,做一些探讨。
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前期国际史学视域中的中国“新史学”影响的分析,笔者指出中国史学界通过接受当时代表西方史学发展的新潮流之派别而有所创新的方面体现在史学理论、新领域和新方法两个大方面。总的来看,自19世纪西方所谓的“历史学世纪”至今,西方史学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学的科学化,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而19世纪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特征和步骤就是:确定事实,发现规律。
本文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实录体的研究从潜沉到浮起,再到迅速发展的过程,笔者指出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中,中国实录体史学己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仍存在研究信息的交流比较欠缺、深入研究的成果比较少、理论研究比较缺乏、研究中存在着精确性不足的问题。并指出未来关于实录体的研究,将会出现:第一,国际交流加强,信息沟通加畅。第二,未来研究的热点,将是对《清实录》的集中讨论和发掘。第三,以个案研究和理论
“六经皆史”论是中国传统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笔者指出历代学者在倡言“六经皆史”(或“五经皆史”)论时,都是在不同的语境下,出于不同目的而提出,因而具有不同的学术内涵。尤其是近代史家通过对传统“六经皆史”论的重新淦释,去除“六经载道”的观念,大倡“六经皆史料”论,这一观念的出现,并非传统“六经皆史”论的老调重弹,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视野下的重新阐释,其中蕴涵着新的时代内涵及学术意义。
陈寅恪先生长李思纯3岁,且有共同的留德求学、执教于同一高校的经历,而且二位先哲在藏学、史学、旧体诗唱和上有着共同的爱好,更重要的是二人的文化观念相近。因此叙述二位先哲之交往及二人在藏学、中外关系史、蒙元史、古音韵学等多个研究领域中的交流与切磋,以显示两位学人的卓识远见及发覆之功,对于后来者治学无异于提示和导向了治学的津梁和途径,无疑值得尝试。
笔者通过分析社会与思想论战,指出文化交流需要彼此深入对方的文化。冯友兰知道现代中国应该是现代的,但是仍有所谓不必现代化的成分。也许冯先生说法不完全妥当,但是他所指的有道理。当然西方文化依然,知识分子的想法、新鲜的发展不一定表达整体文化的核心。因此,需要仔细认识日常生活。在学术界我提到一个渺小的工作方法论,在此例子重点不是伟大的理论乃是具体的文字学,使得大家能够有可靠的读本。能够成岛这种领域的专家就
本文以南高史学开山祖柳诒徵史学思想及其教导学生的治史方法及观点为例,说明传统道德伦理教学在现代史学的传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