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形貌扫描与CFD-DEM数值仿真的堵漏颗粒在真实裂缝中的运移封堵规律研究

来源 :第四届全国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裂缝地层中的钻井液漏失是长期困扰着深层油气资源开发的工程难题之一,常用措施是对地层裂缝进行封堵。为实现快速封堵和易于解除,有必要对堵漏材料在真实裂缝中的运移封堵规律开展研究。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仪获取了岩石裂缝的形貌数据,重构了真实裂缝流动空间。采用CFD-DEM仿真模拟了不同尺寸和不同浓度的一级架桥球形颗粒在真实裂缝流动空间中的运移封堵过程。同时加入抗扭模型,研究了颗粒非球形外形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球形颗粒以单颗粒进行架桥,架桥位置由颗粒直径和裂缝局部机械开度直接决定,而与颗粒浓度无关。但当球形颗粒直径与裂缝平均机械开度接近时,在较大的浓度下会出现“封门”现象。这会阻挡其余颗粒进入裂缝,不利于有效地封堵裂缝。加入抗扭模型后,球形颗粒将更多的以双颗粒进行架桥。其架桥能力和架桥速度明显快于单纯球形颗粒,表明堵漏材料形状对其封堵性能有较大影响。将真实裂缝扫描重构与CFD-DEM仿真技术相结合,为评价堵漏材料的封堵性能提供了一套新方法,有助于设计更高效合理的堵漏材料配方。
其他文献
本文对中低密度玻璃钢烧蚀结构材料坯料(材料A)的热处理制度及预固化程度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的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材料A成型得到的中低密度玻璃钢烧蚀结构材料(材料B)-的力学性能和热物理性能进行测试,通过电弧风洞对烧蚀性能进行考核。结果 表明,材料B的拉伸性能与已在产品上成功应用的中密度玻璃钢烧蚀结构材料(材料C)相当,压缩性能则降低25%左右;材料B的热扩散系数比材料C低,说明材料B具有较优的隔
PA3200粉体是典型的离散体材料,离散元法是研究PA3200粉体力学行为常用的方法,其计算结果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PA3200粉体颗粒的接触模型及其力学特性参数。因此,合理选择PA3200粉体颗粒的接触模型和准确获取其力学特性参数对进行PA3200粉体材料力学行为离散元仿真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技术测量了单个PA3200粉体颗粒-颗粒间以及PA3200粉体颗粒-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目前,弹靶侵彻问题主要以有限元(FEM)仿真方法为主,但是对于岩土、沙石等靶体目标,FEM法无法充分考虑侵彻过程中实际材料的各相离散性、不均匀性对弹体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异形弹体的侵彻仿真效果不够理想,与实际偏差较大,因此,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利用离散元(DEM)与有限元(FEM)相结合的方法对异形弹侵彻素混凝土靶进行数值仿真。基于颗粒粘结(PBM)模型建立了素混凝土靶体的离散元模型;运用离散元与有限元
石材具有耐高温、强度高、耐冻性、耐久性等优点,在建筑、装饰等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石材加工产生较大的污染,故开发了基于微挤压成型技术的石粉3D打印工艺,但目前石粉3D打印机具有挤出膨胀效应的缺点,根据石粉3D打印机高精度的要求,对石粉3D打印的喷嘴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一种可持续打印的石粉3D打印机喷头挤出系统,并利用流变学相关理论知识以及ANSYS 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对挤出过程数值模拟
复合石墨膜因为其价格低廉、低密度、高导热率等优势在工业界应用广泛。本文为研究复合石墨膜在真空环境下的传热效果,分析了真空恒温环境下一PCB板的散热,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传热方程,利用sinda/fluint软件进行温度场的模拟,对比了包覆石墨膜前后的温度场变化,研究了不同产品型号的复合石墨膜的传热效果,以及电绝缘包覆后表面发射率对复合石墨膜散热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1)石墨膜的散热作用明显,使组件温度
本文主要开展了不规则颗粒材料堆积稳定问题的研究,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颗粒材料的堆积与滑坡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研究了颗粒的外形与接触特性对颗粒材料堆积稳定特性的影响.首先基于随机骨料模型算法生成了三维不规则颗粒,建立了表面形状和粒径随机分布的不规则颗粒模型库;然后设计了颗粒材料的投放堆积与边坡滑动过程,采用动力非线性有限元方法进行了不规则颗粒体系的稳定坡角(休止角)模拟,考虑颗粒单元间的碰撞接触与摩擦
建立了高速铁路聚氨酯固化道床三维离散元模型,道砟颗粒采用不规则道砟簇模型,道砟颗粒之间采用平行粘结接触本构模型。采用“体积扩大系数”和“密度缩小系数”对不规则道砟簇模型物理属性进行修正,以此模拟道砟胶对道床空隙的填充以及在道砟颗粒表面的黏附作用。结合聚氨酯固化道床横向阻力实测数据实现其离散元模型微观参数的标定及验证,进而分析在聚氨酯固化道床中轨枕横向移动时轨枕-道砟颗粒接触力变化特征以及道床内部道
散体动力学仿真中粒子间的碰撞检测是耗时占比很大的一部分,是处理大规模问题中的一个瓶颈。目前广泛采用的区域分解算法通常将碰撞检测过程分为粗检测阶段和细检测阶段。粗检测阶段只判断可能接触的粒子对,缩小接触范围后,在细检测阶段再检测出真实接触的粒子对。为提高计算效率,本文提出一种任务规划算法将两部分的检测任务分配到GPU中计算,根据每个粒子所拥有的与其相接触的粒子数将检测任务划归不同的层,同层任务并行执
为建立大豆种子颗粒的离散元法分析模型,本文对大豆种子颗粒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参数进行了测试分析。由测试分析可知,大豆种子颗粒的几何形状与椭球形状近似,三轴尺寸均服从正态分布,三轴尺寸中主尺寸与次尺寸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球充填的大豆种子颗粒建模方法;进一步地,选单个大豆种子颗粒分析模型的主尺寸,按正态分布随机生成时,次尺寸通过与主尺寸的关系计算得出,由此建立具有不同尺寸及分布的
大豆种子与土壤颗粒间的碰撞恢复系数是排种器设计计算和仿真分析的重要依据,但其测量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与方法。本文基于试验,借助高速摄像技术对大豆种子与土壤的接触碰撞过程及其碰撞恢复系数进行研究。试验考查了土壤粒度、土壤含水率、种子投种高度、土壤平面与水平面倾斜角度α的影响。另外,由接触碰撞引起的大豆种子的旋转能Er与线性动能Ev之比的旋转率β随着倾角α的增加而增大,在α=40°时达到峰值,后随着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