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甘肃省人体舒适度变化特征研究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biao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舒适度是衡量人居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研究甘肃近40 年来人体舒适度的变化,本文选取了甘肃几十个测站中的十个,采用改进的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公式,利用1965 年-2005 年逐日观测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计算出人体舒适度指数,分析了甘肃地区舒适感的概率,年际和月际变化。结果表明:甘肃省的各舒适感出现的概率中,舒服感出现的概率最大,没有或者极少存在热以上的天气。40 年来,每年寒冷的天数正在逐年减少,而舒服的天数正在缓慢增加。甘肃省冬季比较寒冷,但是4 到9 月多达半年的时间都比较舒适。我们还得出舒适度指数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最好,说明在三个因子中,气温是影响舒适度变化趋势最重要的因素。
其他文献
在利用天气雷达资料反演降水粒子运动场的方法中,根据所参与反演的雷达数可分为单雷达反演与双雷达或多雷达(两部雷达以上)反演。单雷达反演风场主要是在均匀风或者线性风的假设下利用几何关系、统计拟合或者动力方程约束等方法得到,在实际的运动场中常常不能很好地满足假设条件,从而限制了这类方法的实际应用。目前基于双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反演效果较好,但这类方法的反演区域被限制在两部雷达的共同观测区域内,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最终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过程对地球生物系统及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太阳辐射中99.9%的能量集中在红外区,可见光区和紫外区。广西地处我国南疆,受副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温暖湿润,日照充足。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广西2001-2010 年的地面太阳总辐射资料,揭示其年变化和日变化规律,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广西太阳辐射的分布特征,为公众有针对性地预防过度太阳辐射伤害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参
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健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且这种影响覆盖整个地球。本研究概述了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途径,分析了海河流域气候变化特点,选择与气候变化密切有关的地方性布鲁氏杆菌病进行了重点剖析与讨论。布鲁氏杆菌病(Brucellosis )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曾经流行一时。通过对海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评估了该流域气候变化对布病的影响:海河流域气候变化,将使该病的患病群体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正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海河流域的气候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多种疾病的发生、流行,其中,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海河流域流行范围较广、危害程度较重的一种地方病。本文通过海河流域当前气候变化,结合地方性氟中毒的致病机理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论证了该流域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使地方性氟中毒高发的事实;此外,多模式气候变化预估结果显示,未来海河流域水资源将逐渐减
本文用WIND 和ACE 的太阳风观测数据作为输入,用全球MHD 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了磁层和电离层对1998 年6 月5 日太阳风事件的响应。计算中所选择的观测区间有行星际磁场的一个突然的南向转换, 以及与之相随的一段相对稳定太阳风期。鉴于目前的模型大多未考虑内磁层的对流效应,我们首先研究了全球模型中考虑RICE 对流的重要性, 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磁层和电离层响应,如极盖边界的位置以及电离层的电流会
华南地区位于磁赤道异常区北驼峰附近,是电离层闪烁事件出现最频繁,对穿越其上电波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随着通信、GPS 导航卫星的日益发展,电离层对其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90 年代GPS 卫星的布设完成,基于GPS 卫星的电离层闪烁监测数据为研究电离层及其闪烁现象提供了新的手段,然而其监测空间虽然很广,但却不能连续实时的监测某一固定点,而基于静止卫星的闪烁监测数据在这方面起到了互补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自然和人为的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给经济发展造成直接影响,也给环境和社会造成长远的、多方面影响,同时向各国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挑战。目前我国应急管理的重点是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相关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明确要求各级部门建立抗灾应急联动协调机制。落实上述工作机制,建立稳定、可靠、高效的应急通信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应急通信车是应急通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现场通信指挥系
在强起电过程开始时,大地静电场的电场强度急剧变化,通过监测地面电场的实时变化来监测带电云层的活动状况,实现对雷电灾害的短时预警。地面电场仪是用来测量大气电场及其变化的仪器,它利用导体在电场中产生感应电荷的原理来测量电场。当云中发生电荷分离时,地面电场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强度与云中电荷的积累量和分布有关,因此通过该类仪器来测量地面大气电场的变化,反演出高空云层电场的变化,从而实现对雷电灾害的短时预警
利用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西藏高原闪电监测系统的闪电监测资料,分析了高原闪电分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高原的闪电平均强度为61.89kA,负闪占闪电总数的78.2%,平均强度55.97kA,正闪占21.8%,平均强度83.14kA ;雨季前的闪电中主要为正闪,正闪占73%;而雨季期间的闪电中,正闪仅占闪电总数的9%;闪电频次的日变化特征呈单峰型分布,主要集中在15 时至21 时这段午后至夜
雷击大地密度(Ng)是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重要参数之一。雷击风险评估业务的传统方法中,通常采用当地气象部 门提供的所在城市的年平均雷暴日(Td)来计算评估点的Ng 值,而雷击分布受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诸多因素的 影响,因此,在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地区都取相同的Ng 值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Ng 的概念出发,对标定后的闪 电定位系统(LLS)数据进行处理,并采用Kriging 插值方法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