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ionisos的四川盆地震旦纪碳酸盐岩数值模拟

来源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x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在震旦纪灯影期,其沉积水体循环受限,形成了一套以微生物白云岩、颗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为主的陆表浅海沉积物.研究区灯影组厚度为300~1200m,自下而上可分为灯一段至灯四段四段,其中灯二段和灯四段为富藻层段,灯一段为贫藻层段,灯三段则为具陆源碎屑混积层段.构造上,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表现为南北展布的隆坳构造格局,在盆地西部发育南北展布、东陡西缓的贯穿南北的克拉通内裂陷。沉积模拟技术是基于沉积学理论研究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手段和技术方法。现在所说的沉积模拟,也可以称为沉积仿真,是对自然界真实地质过程的一种还原。沉积模拟即通过沉积实验,还原沉积过程和结果。沉积模拟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其中,数值模拟是通过计算机对沉积物的物理沉积过程进行模拟。
其他文献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具有丰富的致密油气资源.为实现致密油的效益开采,2011年起在陇东地区建立X233致密油试验区,以延长组长72段为目标层位,设计并实施多口水平井.油层开采后油气动用与否以及油气有效动用范围的评价对后期开发措施的调整和优化至关重要.然而,对于致密油层压裂效果以及油气动用效果的研究一直缺乏精细有效的研究手段.因此,亟待寻找新的可靠方法为油气动用效果评价提供思路.本文以水平井开发的目标
本研究重点解剖了阿克苏地区的肖尔布拉克露头区,共实测7条剖面,在超过1000块薄片、556个物性数据及大量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综合钻井资料,系统研究了肖尔布拉克组微生物岩类型、储层特征,并阐明了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同时建立了28km范围油藏尺度的露头储层地质模型。
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沉积系统的更替是生物演化和环境气候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区域或者全球范围内海相碳酸盐生物沉积系统的更替,与海洋有机碳埋藏速率导致的碳同位素偏移、大气二氧化碳浓度(pCO2)、烃源岩的生成情况及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奥陶纪海相碳酸盐生物沉积系统在生物群落结构、营养结构和多样性演化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建立了古生代演化动物群的基本框架,构成了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GOBE).
本文以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肖尔布拉克剖面中、下寒武统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同位素等指标分析,结合镜下岩石学特征,对柯坪地区中、下寒武统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纵向演化以及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并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探讨了δ13C负漂移的原因,为该时期的古环境重建和基于碳同位素地层对比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通过镜下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的观察以及图版比对(Dragastan,1985),雷口坡组微生物岩中可识别的微生物类型有似肾形菌(Renaclis-resembling),胶须藻属(Rivularia lissaviensis),喀帕索松藻(Carpathocodiumanae),海德菌(Hedstroemia moldavica),似核巴契松藻(B
自从生命在地球上出现以来,生物与环境之间一直存在相互作用,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人们对地质环境如何影响关键生物类群的起源、灭绝、复苏、辐射等过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认识.然而,对有关生物影响环境的认识却很局限.人们已经知道,生物的产氧光合作用对大气含氧量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地球表层系统过程乃至部分深部过程.分子地球生物学研究表明,当时海洋固氮细菌爆发
碳酸盐岩结核直接记录了古代海洋沉积物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同时也有可能间接地反映海水化学条件.由于形成结核所需的重碳酸盐(HCO3-)主要来自于沉积物内有机质的降解,因此在泥岩中,碳酸盐岩结核倾向于发育在富有机质的黑色页岩中.但是,在华北下马岭组(ca.1.40~1.35Ga)四段,灰岩结核却发育于贫有机质(TOC=~0.1wt.%)的灰绿色粉砂质页岩中.为了阐明这些结核形成机制及其古环境意义,开
"核形石(oncoid/oncolite)"一词来源于希腊语"onkos",等同于英文词汇"lump".作为微生物岩的一种,核形石常被认为是由微生物直接形成的,或者是由微生物新陈代谢而产生的碳酸盐沉淀间接形成.在前人的研究中,核形石主要具有两种形态:第一种核形石具有不规则的形状、边界以及特殊的核心-包壳结构,与鲕粒(ooid)等包壳颗粒具有明显的区别;第二种核形石内部具有似叠层石/鲕粒的纹层状结构
本研究团队发现,准噶尔盆地南缘晚中新世湖相叠层石是已知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沉积时代最晚的叠层石堆叠建造,且同期发育于渐新世末北天山快速构造隆升发端阶段,成为晚新生代以来天山地区构造-环境演化研究不可多得的高分辨率地质记录材料.准南中新世湖相叠层石微观孔-缝系统观测结果表明,叠层石构造中原生与次生孔隙均发育,前者以生物成因(钻孔、潜穴、骨架支撑)孔隙和粒间孔隙为主,后者主要表现为粒内、晶内溶蚀孔隙与溶
微生物矿化是生物地质学及矿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对于认识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形成及某些特殊矿物的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微生物矿化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由于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命代谢活性的复杂性,对微生物诱导生物矿化模式和机制的认识仍需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从河流沉积物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地衣芽孢杆菌,在有氧、37℃、130rpm、Mg/Ca摩尔比为0、6、8、10和12条件下进行了生物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