镥掺杂锰纳米粒的合成及其用于MRI/CT/光学的研究

来源 :2016年磁共振技术暨纳米生物医学应用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ra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锰基纳米粒由于其较低的毒性和较高的对比效果,已被广泛用于脑肿瘤的磁共振成像(MRI)研究.目前通过掺杂方法制备多模态的锰基纳米粒尚未见文献报道.本实验通过高温热分解法掺杂稀土元素镥获得镥掺杂锰基纳米粒,再用硅烷羧酸替换纳米粒表面油酸,使其获得水溶性.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荧光光谱、核磁共振成像(MRI)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分别对该纳米粒的形态、光学性质、弛豫性能和CT造影能力进行了表征和评估.该纳米粒子粒径在4nm 左右,粒径均一.发射波长为539nm,即发绿光.弛豫率与吸收系数分别为5.166 mM-1 s-1和2.66cm2/g,证明具有潜在的造影能力.制备的具有MRI/CT/荧光三模态的纳米探针为体内进一步生物评估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光热消融技术是一种新兴、低副作用的癌症治疗手段,其关键是开发响应近红外光的低毒高效光热转换纳米材料。我们开发了几种半导体纳米光热材料,包括Cu基(例如CuS花状超结构[1]、CuS量子点[2])和W基(W18O49纳米线[3]和CsxWO3纳米棒[4])半导体。这些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近红外光吸收能力和光热转换性能。最近,我们将半导体纳米光热材料与温敏纳米凝胶组合到一起,发展了一种近红外光作为 “开
非侵入性疾病影像技术在疾病诊断、疗效评估、转移监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任何单一成像模式都不是完美的,不同成像技术原理不同,反映的信息各有侧重,各具优缺点。因此,研制集多重成像模式、兼具优良高空间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影像探针,在未来疾病诊断和监控、尤其在癌症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稀土上转换纳米探针(Upconversion Nanoprobe,简称UCNP),作为一种全能型生物医用稀土功能材料,
与CT、PET等医学成像诊断技术相比,MRI不具有X-射线或无需放射性药物对人体不会产生损伤;与超声技术相比,成像的灵敏度更高,效果更好。因此,MRI 技术已成为最主要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之一。目前,MRI诊断中临床上30-40%的病例需要使用增强扫描的MRI对比剂。近年来,基于多功能性纳米探针材料,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团队在开发低毒\高效的MRI对比剂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1-9]。本报告将围
近年来,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而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肿瘤成像与治疗方面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蛋白诱导生物矿化的方法合成氧化钆蛋白纳米粒,以三氧化二钆蛋白纳米粒为载体,通过共价偶联的方式将近红外探针Cypate连接至蛋白纳米粒上,得到载Cypate氧化钆蛋白纳米粒(Cy-GdNCs),探索其在肿瘤多模态成像与治疗中的应用.Cy-GdNCs平均粒径为13.5 ± 0
会议
用于生物医学的多功能性纳米平台的设计和发展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此,我们报告了水相合成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以及它们的杂化材料在肿瘤的核磁共振(MR)成像和光热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共沉淀法、水热合成法和温和还原法制备的具有良好的水相分散性和胶体稳定性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将会被介绍。同时,一些关键的技术用于提高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的磁豫率(r2)和增加纳米颗粒的细胞吞噬效率将会被详细地讨论。这
随着纳米合成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核壳结构的多功能纳米金复合材料由于在比色检测、标记、载药和生物医学影像及治疗甚至是水源净化、催化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本文以有机硅烷作为单一硅源,通过发展一种简易的原位还原“种子”生长法,成功制备了系列具有核壳结构、可用于疾病检测与治疗的纳米金复合材料,并研究了不同结构的形成机理;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结构、形貌及性能进行系统的表征,初步探索了其在SERS
诊疗一体化技术,既可以对肿瘤进行可视化检测,又可以动态评估肿瘤的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将具有无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可多方位成像以及对软组织有高分辨力等优点的核磁共振(MR)成像技术和具有非侵入性、副作用小等诸多优点的近红外光热治疗结合起来的诊疗一体化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这一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依赖于此类诊疗试剂的开发。该报告基于此和我们课题组以前的研究基础,介绍了两种基于Fe3O4的多功
近年来,基于多功能性纳米平台的分子影像学诊断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以聚乙烯亚胺(PEI)作为模板和载体,CT成像的碘元素/金元素和MR成像的钆剂有效地结合起来,制备的杂化纳米颗粒可以实现对肿瘤CT/MR双模态的诊断应用。通过原位还原的方法制备了PEI包裹的纳米金颗粒,随后用化学键合的方法将泛影酸和DOTA-Gd负载在PEI上,以此杂化纳米平台,实现了对肿瘤部位的精准CT/MR双模态诊断。本研
磁共振成像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医学诊断技术,其具有对软组织分辨率高[1]、成像模式多样[2][3]、低辐射性和低放射性等独特优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为了获得清晰、对比明显的磁共振图像,临床诊断常常在成像过程中使用造影剂,当前35%以上的磁共振成像都需要用到造影剂[4].因此,发展高性能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对于疾病的精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使用的造影剂主要分为两大类: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