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现代变革

来源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I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历史上发挥过伟大的作用.但是,当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就逐渐暴露了.反思和再认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实现民族思维方式的现代变革,是重大德的时代课题.分析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存在整体思维、直觉体悟、朴素的辩证思维,同时分析了传统思维方式没有创造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的严密体系,也没有出现西方16-17世纪盛行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更没有伽利略所开创的实证科学方法,这是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指出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必须实现"扬长避短"的双重任务.
其他文献
本文对批判理论的来源进行了界定,指出传统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工作进行了分析,哈贝马斯将认识的兴趣分为三种:技术的认识兴趣、实践的认识兴趣和解放的认识兴趣,它们分别是从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三种媒介或要素—劳动、语言和权力中形成的。为社会批判理论建立方法论基础的工作经过了法兰克福学派两代人的努力.第一代人物主要是批判实证主义,而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则提出了自己关于"认识与兴趣"
民族危难之际,北洋大学堂总办王修植提议创办报纸,与严复、夏曾佑等人在天津创立了《国闻报》.身为报馆实际馆主的王修植在《国闻报》的创立和坎坷发展中贡献良多,北洋大学堂的学生也参与了办报活动.天津独特的包容性文化成就了《国闻报》的辉煌,天津敏感的政治地带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国闻报》遭到钳制,办报活动最终失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治国方略.语言是社会活动的重要因子,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更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语用行为理论揭示了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实质,它的理论框架帮助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出语言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无以替代的作用.
文学经典在西方经历了从纯文学的理解到道德化、政治化等解读的过程.今天,质疑传统文学经典的呼声日益高涨,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却敢于以精英的姿态在这个大众化时代坚称经典的审美自主性.他的观点虽有冒政治不正确之嫌,但为当今文学审美性的缺失敲响了警钟.
文章针对周德清《中原音韵》所附"作词十法"中之"平分阴阳"现象,阐述了平分阴阳的根据和划分方法,分析了"定格"与作品矛盾之根由,对末句不分阴阳也进行了探测.
本文从21世纪人才培养的时代性要求入手,根据中共中央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结合新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出发,对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思路中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本文首先从现代化内容的层次分析入手,提出中国要进行现代化的切入点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即对国民性的改造,实现人的现代化.其次从文化的定义出发,分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联系;同时提出在对传统文化改造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文学的巨大和独特的作用.最后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了现代化文学应具备的四个层面的特质.
现代大学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它既是理念上的认识又是实践中的依据,文化是大学之"魂".大学的第一要务是教育,教育的形式有很多,其中养成教育是基础和关键.科学认识大学文化,运用大学文化塑造人、熏陶人、引导人的功能开展养成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理念、新途径、新平台,进而实现德育创新.
美育是一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过美育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志向.美育的作用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将传统儒学价值绝对化,认为通过对它的调适来应对外来因素的挑战,而儒学本身仍可永续发展并扩散开来,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文化的连续性为文化保守主义守护儒学提供了逻辑上的合理性,他们认为中国的出路是必须走向历史的深处去寻找自身存在的根据和走向未来的契机.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于对其能够向现代性转化的合理因子的挖掘,而无法将现代化的希望寄托于儒家思想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