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供水发展特征分析

来源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__yo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93-200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城市供水的总体发展状况,并从水源、净水工艺、输配水管网、二次供水等方面考察了我国城市供水系统的特征,认为我国城市供水能力显著提高,供水和用水总量趋向稳定,人均综合用水量下降,城市生活用水成为城市供水的主要对象;但是城市依然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源污染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在水源保护、净水工艺、管网改造、二次供水管理等方面有所作为。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我国城市供水系统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城市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对于处于快速城市化、工业化与机动化中的中国。全球范围内多样的低碳城市实践提供了气候变化下解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视角。本文提出城市低碳发展的空间性、技术性与社会性的三大路径选择,阐明由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多元目标取向,低碳城市的发展实质上不仅仅局限于“低碳城市”标签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行动,不可能脱离城市自生长的本原及其内在规律。
低碳园区运用先进的技术,将能源效率提高、使能源结构优化,是中国低碳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天津市碳排放现状以及天津南港工业区建立低碳工业园区的优势,提出了低碳工业园区建设途径及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参与性不足的问题,确定了以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两者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构建方法。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整理生态社区评价的相关指标69项;设计问卷,采用网络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指标体系的公众意愿调查;同时通过问卷和访谈分析建筑学、生态学、社会学、健康医卫等多学科专家对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重要性评判。综合考虑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公众参与性等因素,构建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是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类型的城市也需要探讨不同类型的低碳发展方式。本文从低碳城市的概念、内涵及山西省长治市建设低碳城市的背景出发,由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营造低碳氛围三个方面介绍了长治市在低碳发展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和经验,对促进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开发了超滤一纳滤集成膜软化海水工艺,开展了膜软化试验研究,研究了纳滤软化海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研究,进行了软化水配制驱油聚合物溶液的研究。结果表明超滤-纳滤集成工艺可为海上油田提供优质软化海水,用于直接注入或用于配制驱油聚合物溶液。纳滤软化海水与地层水具有很好的相容性,注入性能良好。纳滤软化海水配聚能够有效增加注入水的粘度。该技术将有效解决海上油田水驱和化学驱用软化水的短缺问题,确保海上油田的持续稳
论文阐述了天津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几项主要任务,包括引领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利用和保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障措施建设,以及培育先行试验区等;提出了天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四区一行动”工作重点,从重点关注问题、重点任务和示范工程建设三方面论述了天津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科技行动要点;归纳了天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九项保障措施
本文通过五管发酵法对兰州市区不同功能区的主要排洪沟黑臭水体中粪大肠菌群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以粪大肠菌群数为致病菌检测指标,其污染程度较高,粪大肠菌群的平均数是1.61×107个/L,最小值2.3×105个/L,最大值2.34×107个/L;其中以文教区黑臭水体污染最重,混合区次之,工业区黑臭水体致病菌的污染较轻,掌握排洪沟黑臭水体污染现状,对强化城市排洪沟的常规性管理工作,保障人居地周围的
农业既是全球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高碳型生产资料,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发展碳汇农业刻不容缓。其发展路径主要有: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减少对高碳型生产资料的依赖;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增强农业碳汇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减少农作物的碳排放量;改变传统的耕作方法,提高土壤的固碳水平。针对碳汇农业属于新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非理性活动影响下,我国水资源面临新的发展形式,旱涝灾害频发、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水质污染问题突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水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变化环境下的应对策略:我国需实施以流域为基本管理单元的统一管理方式,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根本出发点,以实施8大总量控制为落脚点,严格水资源管理,优先保障生态和生活用水,制定应急用水预案,统筹区域之间面向生态的水资源配置,并加强国际
城镇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空间支撑。保持城镇可持续发展需采取扩大开放、拓展腹地,提高城镇辐射能力;培育中心城市,优化城镇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陆海统筹、城乡一体,促进区域城乡和谐发展; 保育生态环境,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城镇和完善城镇设施,提升城镇功能,夯实蓝色经济区发展基础五大战略。城镇群体要强化五级等级结构,形成有机体系;空间布局要积极培育沿海城镇带,推进形成青岛-潍坊-日照、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