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地区一次冰雹天气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009090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2006年8月豫西地区一次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高空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释放起了触发作用,华北冷涡和低层切变线的相互配置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伴随地面冷锋的南压迫使暖湿空气抬升利于冰雹的形成;普通单体风暴或超级单体风暴都可导致冰雹发生,中气旋、逆风区、低层辐合的存在及产生冰雹前的高反射率因子、高的强冰雹概率、高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这些典型的强回波特征,对冰雹的短时(临近)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其他文献
利用马鞍山气象站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及2012年马鞍山城市统计资料,分析马鞍山极端气温随时间变化特征及对马鞍山城市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马鞍山1960-2010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以0.24℃/10a和0.54℃/10a的线性倾向率显著增加,极端最低气温在1992年前后存在明显的增暖性突变.马鞍山城区和郊区极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升高趋势,但市区增温率高于郊区.马鞍山高温日数在城区、郊区都呈
根据2002~2012年近11年来亳州地区大雾资料,统计了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年平均大雾最多的地区集中在亳州中北部,东南部最少.雾日有明显的季节和月际变化,冬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季最少;月平均雾日呈“两峰一谷”型分布,即1月和12月最多、8月最少.大雾通常开始于夜间20时~次日8时(以5~6时最多),结束于7~13时(以9~10时最多),持续时间大多在1~14h,其中持续1~3
暴雨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笔者通过对萧县降水资料、2010年9月7日暴雨天气过程及城市建设、地形特点等方面综合分析,探寻该县暴雨发生的月年变化规律,以及本次沥涝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城市沥涝减灾措施.
本文利用1980-2010年(31年)北京地区19个国家标准气候站能见度观测资料及道面专业气象监测资料,采用最优插值法差值,分析雾霾天气条件下北京地区低能见度的分布和演变特征,研究影响能见度的可能因素,探讨城市化对能见度的可能影响,探讨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为空气质量预报、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得出:80年代、90年代低能见度(Vis≤1km)累计日数多,城区东部存在“混
介绍了精细模拟街区尺度风场、湍流场与气态物质扩散过程的数值模式——北京大学街区尺度模式(Peking University Block Scale Model,PKU-BSM)的理论框架,运用CEDVAL(Compilation of Experimental Datafor Validation of Microscale Dispersion Models)和Thompson风洞实验数据集对P
为了解基于集合系统的中期天气预报技巧评估技术的相关理论研究,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并通过——预报技巧及其表征方法、离散度及其表征方法、集合离散度与预报技巧的关系、评估可预报性和可预报性与环流形势的联系五个方面的研究状况作概述分析.结果表明,集合离散度和预报技巧的表征方法的选取、集合离散度与预报技巧的关系是否存在、强度如何、适用范围,以及与环流形势的联系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为针对中
利用常规结合局地非常规观测资料,对福建省2010年6月13-27日持续性强降水期间的两场大暴雨过程,即6月18日(简称“6.18”)福建省西北部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和6月22日(简称“6.22”)福建省中部沿海局部大暴雨过程形成的环境场条件进行了较深入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18”属典型的前汛期对流性暴雨,降水集中在18日白天,3小时降雨量达194.5mm,创下6月连续性暴雨过程3小时降雨量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三明市区域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风廓线产品,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1年11月8~10日福建秋季一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为低层东风急流、中层西南急流、热带辐合带北抬及冷空气扩散南下共同影响;水汽辐合、上升气流明显,最大垂直速度达-80*10-2Pa/s.风廓线产品在水平方向上,急流带的脉动对应强降水时段较好,急流增强或略向上层扩展
2007年7月30日,受副高边缘强盛西南暖湿气流和西来冷槽系统的共同影响,濮阳全市出现了雷雨大风天气,消丰县、南乐县、台前三站出现瞬时大风,最大风速达22.0米/秒,大风持续时间52分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通过对常规实况资料和物理量场、雷达产品资料的诊断分析表明:造成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槽前暖区产生的飑线发展东北移造成的。持续5天的深厚低压槽前较强的西南急流,一方面把大量热量和水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5日和14日沙澧河流域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垂直螺旋度和湿位涡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影响系统虽不同,但均有利于大暴雨发生;垂直螺旋度计算结果显示:14日为一致的正垂直螺旋度分布,5日呈现中低层正、高层负的垂直螺旋度配置,动力条件更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湿位涡演变分析发现,5日既有对流不稳定,又有对称不稳定,有利于垂直和倾斜对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