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区低云和毛毛雨变化趋势分析

来源 :第十四届全国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地区低云日数在1951~2000年间有逐步减少趋势,除渤海湾的乐亭和黄骅低云日数随年代有增多趋势外,其它地区低云日数均随年代减少.其中,南部和东部减少幅度较大,同比减少约50%,中部和北部减少10%~30%.各站毛毛雨日数在1951~2000年间均逐步减少,由1950,1960年代4~6天降到1970,1980年代的1~3天,90年代后期很少出现毛毛雨.河北地区低云分布北部多,中部次之,南部最少.毛毛雨在中部较多,年均出现3~4天,而北部和南部较少,年均出现1~2天.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2000年7月10日兵团农四师75团雷达站回波资料,分析了地形雹暴系统生消演变特征,得出了地形雹暴具有生命时间短、沿地形等高线缓慢移动、雹暴系统中的新生雹暴逆高空环境风呈离散传播等特征.
根据2002年8月5日新疆昭苏盆地的雷达回波资料,对该雹云初始雷达回波的出现及演变过程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
湘西北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利于冰雹云的形成,其生命史短、雹粒比较大,灾害较重,防雹作业的时间性极强,根据当地冰雹云的特征,结合气象业务工作实际情况,归纳整理出湘西北山区冰雹云的1个先兆特征综合定性指标、1个车载雷达判别定量指标和2个多谱勒雷达判别定量指标,初步实践表明,灵活运用以上指标可以快速有效提前识别冰雹云、有利于早期作业,是防雹作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对2003年6月30日农五师91团发生的突发性强冰雹天气的711数字化气象雷达回波资料及作业情况分析,从而引起对中空突发初始回波的关注.
本文利用国内大型风沙物理风洞实验设施,模拟了不同沙尘暴过程中风沙起电的现象,探讨了不同沙尘的形成风沙电机理,分析了自然沙尘暴产生风沙电结构及其沙尘暴电影响.
本文结合吉林省人工增雨作业及技术研究的实际,详细介绍了由美国PMS公司购置的KLWC-5型热线含水量仪的技术特性、安装和使用方法及日常维护,并进一步探讨了该热线含水量仪探测资料的处理和应用.
本文通过调查、试验和测量不同种类苹果各个生长期的自身力学特征,结合冰雹落地末速度,计算了苹果和冰雹撞击过程中力的转换关系,提出了碰撞动量法计算苹果冰雹损害的理论,给出了苹果雹损过程中临界破损直径的概念,揭示了以苹果为代表的水果类作物对冰雹损害的敏感性,总结了新的苹果雹损机理概念模型,为人工防雹效益分析提供了理论计算模型.
"穴道"理论认为冰雹云中存在冰雹形成和长大的"穴道".本文以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及毗邻地区常诱发冰雹灾害的东移短小切变线天气过程为研究背景,采用三维冰雹云分档模式,用MM5V3中尺度气象模式提供冰雹云模拟研究所需的环境大气状况,模拟研究了各类冰雹形成和增长的过程,结果表明温度、云中上升气流、水平风速零线和云中各类水成物、各类冰雹质粒的空间分布满足"穴道"理论描述的配置区域是冰雹颗粒含水量的大值范围.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雷达遥感新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了我国特别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双多普勒雷达、双多基地多普勒雷达双线偏振雷达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给出了我国3836双线偏振雷达的探测结果.
9月份降雹在鄂西北比较少见,然而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九月中下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樊、宜昌两地五县市出现了两次强降雹天气过程,给当地正在收获的烤烟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本文就这两次强对流发生的天气背景、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和雷达图演变及地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两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高空槽后强下沉气流中,高空冷平流和地面弱辐合是这两次对流产生的主要触发机制;高空强烈涡动和地面强烈增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