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油在土壤中降解特性的研究

来源 :2008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保护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HH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造纸厂内采取污泥,经驯化富集后筛选到一珠能高效降解生物油的真菌EL5,根据表型特征以及生理化特性分析,将EL5鉴定为杂色曲霉菌(Aspergill versicoir)。该菌10d内,在30℃下对土壤中生物油浓度为400mg·kg-1 的降解度达到82%。pH值为中性条件时对降解较为有利。EL5菌株还可以苯、对氨苯酚、甲苯、二甲苯芳香类化合物作为唯一碳源生长繁殖。
其他文献
采用2.5维针刺整体炭毡为坯体,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C/C多孔体,采用熔Si浸渗C/C多孔体制备了C/C-SiC陶瓷制动材料,研究了C/C-SiC陶瓷制动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并初步探讨了C/C-SiC制动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材料组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摩擦表面及其磨屑形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C/C-SiC制动材料中适量的SiC基体有利于在摩擦磨损过程中在摩擦表面形成连续的摩擦膜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在GCr15基体上沉积TiNi形状记忆薄膜,550℃真空退火1 h得到超弹性较好的TiNi晶态薄膜。比较溅射态薄膜和真空退火薄膜的耐磨性,并对真空退火薄膜分别在室温和低温下(氮气作为温度栽体)进行摩擦实验及耐磨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真空退火薄膜的表面未见磨痕,但可见配副材料的转移和粘着。溅射态薄膜的磨痕上可见表面薄膜已完全剥落,且其配副磨损也更为严重;真空退火薄膜低温下的摩擦系数较小
管筒状零部件在工业中得到了较多应用,如各种管道、气缸、枪炮身管等等,为了提高这些零部件的服役寿命和工作精度,经常需要对管筒内壁进行表面处理。等离子体表面处理由于环保以及精密等原因受到了人们重视,然而对于管筒(尤其是细长管筒)内壁等离子体表面处理一直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原因在于在管筒内部的狭小空腔里,一方面等离子体很快耗尽,另一方面等离子体的补充速度很慢,因此人们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等离子体浸没技
采用了两种有机自组装单层膜作为过渡层在si基底上制备超薄类金刚石碳结构薄膜,这种以自组装单层膜作为过渡层的超薄碳膜相对没有过渡层的碳膜表现出更好的磨损寿命。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是全关节置换(TJR)假体支撑面所普遍选用的材料。尽管在液体润滑情况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金属对磨时的摩擦系数很小,但其磨损和疲劳断裂是影响植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构件持久性的主要因素。目前,通常采用模压成型和挤出成型技术来加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关节置换假体。这些加工技术必然在构件内部产生应力;当构件植入体内,随着时间的推迟,应力会逐步释放,从而会影响其磨损和疲劳性能。同
本研究将内燃机机械部分看作一个大的摩擦学系统。同时下属多个相互联系的部件级摩擦学子系统。根据摩擦学三个公理,考虑这些摩擦学系统的多学科耦合性、系统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运用摩擦学系统理论,建立了针对内燃机的摩擦学系统研究的框架。对各级系统的元素构成、耦合作用、运动形式和摩擦学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从润滑状态的判定、子系统的耦合、全生命周期下的全工况适应性、计算机辅助技术、以及数值计算方法等角度
基于天然软骨表面的几何不规则性,采用关节软骨与玻璃的摩擦副来研究预压时间、滑动速率和玻璃倾度对天然关节软骨摩擦行为的影响。采用UMT-2型多功能试验机测定了软骨在往复滑动时接触位移及摩擦系数。采用五点平滑平均法,将接触位移分解为软骨变形量和玻璃倾度。结果表明,软骨变形量与时间呈非线性增长。较大的软骨变形量将增加软骨固体相承受的载荷和与玻璃接触的几率,从而增大软骨摩擦副的摩擦系数。较大的顸压时间产生
为了提高聚乙烯醇(PVA)水凝胶的性能,在聚乙烯醇水溶液中添加羟基磷灰石(HA)和胶原蛋白,采用反复冷冻-融化法制备出不同胶原蛋白配比的PVA/HA复合水凝胶,在美国产UMT-2型微摩擦试验机上开展纯PVA、PVA/HA以及添加胶原蛋白的PVA/HA复合水凝胶的弹性模量、应力松弛以及启动摩擦实验,分析了胶原蛋白的含量对PVA/HA复合水凝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含量的胶原蛋白对PVA/HA
使用T11及THT07-135高温磨损实验机对高速电弧喷涂(HVAS)Fe-Al/Cr3C2复合涂层进行了滑动摩擦特性的研究,用SEM观察分析了磨斑的形貌和成分、涂层截面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摩擦副对Fe-Al/Cr3C2复合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影响不大;载荷增加,涂层表面的磨痕增宽,摩擦因数与磨损率减小,磨痕处的氧化物和烧结增多;温度对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影响不大,高温下的“跑合”期比常温下的短;涂
表面磨损是零部件工作表面在相对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当表面磨损量大于表面粗糙度时,磨损将显著影响零部件的性能,甚至寿命。因而在设计阶段有效地评估零件在工作过程中的磨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磨损机理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有效混合润滑模型的缺乏,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磨损润滑耦合预测模型。近年来,混合润滑问题的理论建模和数值求解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中最成功的模型之一是Hu和Zhu提出的统一Reynolds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