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金黄化植原体16Sr DNA检测与PCR-RFLP分析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y_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多种植原体16SrDNA基因序列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比较,以期区分葡萄金黄化植原体不同亚种,从而为葡萄金黄化植原体的鉴定提供新依据. 方法:用植原体通用引物R16mF2/R16mR1扩增7种不同植原体16SrDNA基因序列,得到约1.5kb的DNA片段,将此片段克隆到PGM-T载体,并通过酶切鉴定,对重组阳性克隆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利用限制性内切酶XmnⅠ、XspⅠ、TaqⅠ和RsaⅠ对目的片段进行酶切电泳分析. 结果:所扩增两个不同亚种的葡萄金黄化植原体D型和C型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9.72%,但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将上述两个亚种从植原体榆树黄化组中区分. 结论: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通用引物R16mF2/R16mR1所扩增的基因片段,可以将葡萄金黄化植原体区分.
其他文献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常引起枯萎病,它的寄主范围广泛,可引起100多种植物的维管束萎蔫病害.目前,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蓖麻专化型在东北部分地区是一种发生与为害十分严重的病原真菌,由于其寄主与病原之间互作的特殊性,开展其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蓖麻专化型的致病性及其变异的分子机理,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引起的重要的辣椒根茎病害之一,在我国辣椒生产区均有发生,严重时给辣椒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Lamour等利用RFLP技术对墨西哥7个地区的辣椒疫霉菌进行了时空遗传结构的调查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之间的辣椒疫霉菌存在分散的异型杂交和不频繁的基因漂移现象.Silvar等对西班牙西北部地区的辣椒疫霉菌株的RAPD遗传多样性进
松干基褐腐病菌(Inonotus weirii)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植物检疫性病原菌,本文首次建立了检测此病菌的分子检测方法,根据I.weirii与同属其它种的的ITS差异区域设计出一对特异性引物IW1/IW2,经PCR扩增,只有I.weirii可以得出约165bp的产物,而其余作为对照的菌株均无此特异性条带的产生,其检测灵敏度为100pg基因组DNA(25μl反应体系).此外,特异性引物IW1/IW
2010年3月在湖南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朝鲜蓟上发现了菌核病.病株叶片边缘萎蔫,变黄,最终掉落.里层和中心新叶萎缩,扭曲,变干.叶柄和茎髓腐烂,表面有棉絮状白色菌丝,迅速出现黑色菌核(图1),病情严重者整株腐烂死亡.为查明病因,特对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将朝鲜蓟菌核和油菜菌核对油菜和朝鲜蓟进行离体叶交互接种,结果表明,朝鲜蓟菌核病菌对于朝鲜蓟叶片的致病力强于油菜菌核病菌,而在油菜叶片上的致病力两者无明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引起的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油菜的生产.为了解陕西省核盘菌的致病性与地理环境和寄主的关系,及油菜菌核病菌致病性的宏观分布情况,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别在陕西省5个市15个县的油菜产区采集了2000株油菜菌核病菌样本,经分离、纯化后选取了8
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利用hrp基因编码的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 secretion system,TTSS)把效应蛋白(effectors)直接注射到寄主细胞中,从而导致在寄主植物上的致病性(pathogenicity)和非寄主植物上的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HR是一种快速的局部细胞程序化死亡的形式,用来阻止和限制病原菌在植物中进一步的扩展.由于HR是
会议
柑橘溃疡病是柑橘上发生为害严重的病害之一,在世界许多的柑橘产区有发生,可为害柑橘叶片、果实及幼枝,影响柑橘树势和产量.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地毯草黄单胞杆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citri (Hasse) Vauterin].该病菌的自然寄主主要为芸香科柑橘属和枳属植物.在该病发生区,各类含铜制剂(包括硫酸铜、氢氧化铜和氯化铜等)是国内外防治该病害常用的有效
基因水平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又称基因横向转移(lateral gene transfer,LGT),是指在差异生物个体之间,或单个细胞内部细胞器之间所进行的遗传物质的交流.差异生物个体可以是同种但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的生物个体,也可以是远缘的,甚至没有亲缘关系的生物个体.基因水平转移是相对于基因垂直转移(亲代传递给子代)而提出的,它打破了亲缘关系的界限,
由植原体引起的泡桐丛枝病分布于整个泡桐栽培区,遍及全国各地.泡桐丛枝病的发生使泡桐的长势减弱,导致木材质量下降,严重时导致病株死亡.植原体具有多型性,形态大小约为80~1000nm,基因组大小为500~1300kb之间,其DNA组成AT含量为75%左右.迄今对于植原体的致病机制及致病因子、寄主与病菌互作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克隆与泡桐丛枝植原体的相关致病基因功能及研究其与寄主的相互作用和生物学具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