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气溶胶质量浓度及数浓度的观测对比分析

来源 :2014年全国气象观测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s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安装在东莞市气象局综合探测基地的新旧两台颗粒物监测仪,以2012年1月的同步观测数据为样本进行对比分析,比较新旧仪器之间的质量浓度和数浓度的差异.结果发现,新旧仪器质量浓度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旧仪器浓度大小约为新仪器数据的48%,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97,并且有着良好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和量值对应.新旧仪器的数浓度相对误差在-0.26~-0.84之间,逐时变化平稳,细粒径颗粒物的数浓度占总粒径数浓度的绝大部分.
其他文献
2011年6月25日强热带风暴"米雷"台风穿越中国东部沿海期间,舟山多普勒天气雷达对其进行了系统、连续地跟踪探测,观测到"米雷"风暴眼的更替和跳跃以及风暴外围螺旋状降水回波带在沿岸停滞三种特殊现象.其中, "米雷"风暴眼跳跃时风暴强度减弱、移速加快熟和运动路径右偏."米雷"外围螺旋状降水回波带停滞现象则与风速场的辐散、辐合和气旋环流有关.上述现象的揭示对台风眼区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通过对一次自动气象站地温异常数据的分析,判断产生异常记录的原因,并提出了数据处理的方法,为今后提高异常数据的分析判断和处理能力提供参考。随着气象观测自动化的实现,以往的各项人工观测仪器已逐渐被各种气象自动观测仪器所取代,虽然自动观测仪器在观测准确性和观测精度以及数据连续性等方面都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观测设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不同的故障,导致数据异常或者缺测,从而造成测站的数据可用率、设备
针对中国气象局改革要求地面观测系统设备运行保障质量、地面观测资料传输正常、地面观测数据正确,在日常工作中观测人员应对自动站仪器应经常维护,对常见故障能及时处理.每日日出后和日落前应巡视观测场和值班室内的自动气象站设备,白天每正点前30分钟要查看前2小时和本小时数据采集是否正常.一般1-2日重启计算机,每天19时应检查自动站采集器时钟对时.已实现自动观测的要素数据异常,正点时次的记录按照先分钟数据替
日趋深化的全国气象业务体制改革环境下,做大做强气象业务保障的管理工作,是不断提高气象业务发展的基础.其中气象业务保障管理的资源整合,是在节约成本,节约场地的情况下,扩大自身业务能力的有益尝试.本文介绍了对技术保障仓库资源的整合建立,在工作实际中,采用增加台帐的经济手段和方式,既解决了同一种仪器分仓库储备的不协调管理,又解决了流动性不强的气象仪器超期储备问题,系统化、规范化,节约了资金,节省了储备空
随着气象部门装备保障业务重要性的不断提高,开展装备保障评估方法的研究,对保障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文章首次就监控、维护和维修3个装备保障子业务分别建立了各自的评估体系.此外,文章还利用监控、维护和维修业务的独立性,提出了根据业务单位职责的组成,使用监控率、故障率和维修率3者的加权平均值评估装备保障综合效能的方法,对建立装备保障业务的考核体系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将新型自动气象站配备的CL51激光云高仪经串口服务器接入计算机网络,对其探测资料进行分析和软件开发,解析其后向散射数据的强度、垂直分布特征、水平分布特征等因素,结合地面相对湿度要素来区分雾、轻雾、霾视程障碍类天气.研究结果表明,用激光云高仪后向散射强度数据能较好地连续监测雾、霾的生消过程、强度等级等,并能较精确地加以区分,从而提高雾与霾判别的可靠性.
利用合肥地区高时间分辨率观测资料对2013年1月13-15日一次低能见度事件中大气颗粒物变化进行分析,依据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将过程划分为轻雾、霾、雾3种阶段,进而研究不同阶段大气颗粒物的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这次低能见度事件经历了轻雾-霾-轻雾-雾-轻雾-雾-轻雾的阶段转换过程.整个过程PM2.5/PM10和PM1/PM2.5与能见度呈负相关关系,雾阶段PM2.5/PM10大,细颗粒物积聚程度较快,
空气质量监测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网络设置中,空气质量模拟数据的质量是保证整个监测网络设置正确性的重点.本文主要总结了融合技术中Barnes插值算法以及国内外研究中该算法的使用.介绍了国内外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以及融合技术在各个领域使用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国内外设计空气质量监测网络(AQMN)的技术思路和设计路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内外研究尚存的问题,且根据实际,提出了将融合资料应用到空气质量监
根据国家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发行的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测试及考核方案,对佳木斯站AMR-I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进行静态测试和质控样品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AMR-I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静态测试、质控水样测量基本符合国家气象局要求,可以用于进行酸雨观测.
本文根据阿克达拉区域大气本底站黑碳仪连续稳定采集的备份和原始数据,结合阿克达拉的地面观测资料,对2006年至2009年黑碳浓度变化的趋势、影响散布的因子、黑碳气溶胶浓度、地面观测各要素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疆片区整个冬季黑碳气溶胶浓度高于夏季.冬季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较大,不稳定.夏季黑碳气溶胶浓度较低,趋于稳定.黑碳气溶胶浓度与气压、总云量、湿度成正相关,与平均气温、风速成负相关.统计分